2019年01月28日发布 | 727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神经内科-神经内科

万杰清教授:上海仁济医院应用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成功治疗复发性动脉瘤一例

万杰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手术回顾


患者,男,53岁,三年前于当地医院就诊,检查示双侧椎动脉局部血管膨大改变,诊断为两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其中右侧血管病变累及同侧PICA,遂于外院行载流动脉支架成形术。一个月前头颅MRI增强检查显示右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瘤体有增大,我院DSA全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右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瘤体较术前增大,膨出的瘤体最大径4mm,载瘤动脉远近端血管直径分别为3.5mm、4.5mm,病变累及血管长度约20mm。载瘤动脉有明显的双腔征。

术前:原支架桥接不良

造影示:动脉瘤增大,血管夹层明显 1.治疗策略: 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置入术+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 2.术前用药: 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连用5天。 3.材料及药物 5F长鞘; Navien 5F-115; Headway 17微导管; 0.014in*200cm Synchro 微导丝; T-track微导管; Tubridge®4.5mm*35mm; 弹簧圈; 造影剂; 肝素。 4.手术过程: 患者全身麻醉成功后消毒铺巾,穿刺右侧股动脉留置短鞘,交换6F长鞘后到达右侧锁骨下动脉,全身肝素化,建立路径图,中间导管到达右侧椎动脉V3段,微导丝引领微导管穿过支架网眼进入动脉瘤瘤体内,疏松填塞弹簧圈,退出微导管后更换为支架导管,微导丝带领通过载瘤动脉到达基底动脉,选择Tubridge®4.5mm*35mm支架到位后释放。

术后:Tubridge®连接其中 术后造影示载瘤动脉通畅,Tubridge®边界与原桥接支架重叠,贴壁效果良好。手术顺利,头颅CT未见颅内出血,患者麻醉未复苏安返NICU病房继续治疗。 5.术后用药: 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连用3个月,3个月后改单抗。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