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科收治一例重症脑外伤病例,该病例为典型颅脑对冲伤病例(同侧硬膜外血肿,对侧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同时发生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该例患者经积极抢救及手术治疗,最终转危为安,具有典型的教学意义,汇报如下:
患者杨**,男性,68岁,2021-09-16 6am 因车祸伤及头部,当时即意识不清,无中间清醒期,急呼120至我院急诊科,行颅脑CT(7:47am)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顶枕部头皮血肿(下图 左)。患者神志不清,收入院治疗。由于入院首次颅脑CT并未显示脑挫裂伤,暂无手术指征,给予保守治疗。为预防迟发型血肿,9:44am(伤后3小时余)复查颅脑CT发现左顶硬膜外血肿,右侧额颞多发脑挫裂伤(下图 右)。患者凝血功能检查示纤维蛋白原1.26g/L(降低)、D-二聚体34.15(升高明显);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18.9mg/L,考虑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给予输血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浓缩红细胞,病毒灭活血浆、冷沉淀)。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先行左顶硬膜外血肿开颅清除术,术后及时复查颅脑CT,不排除术后右侧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扩大再次开颅可能。

患者于11:50-14:50在全麻下行“左顶硬膜外血肿开颅清除术”。术中出血较多,考虑凝血功能障碍,再次给予输血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浓缩红细胞,病毒灭活血浆、冷沉淀)。患者术后复查颅脑CT示左顶硬膜外血肿已清除,左颞底新发硬膜外血肿,右额颞多发脑挫裂伤较前明显扩大(下图),由于脑干无明显受压,暂予对症保守治疗。

2021.9.17(术后第一天)患者仍处于浅昏迷状态,肢体刺痛可定位,复查颅脑CT示右额颞多发脑挫裂伤无明显扩大,左颞底硬膜外血肿较前缩小(考虑硬膜外引流管引流出部分血肿,上图 右 );患者颅脑CT显示中线偏移5mm,结合患者状态,暂继续保守治疗。患者术后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6g/L。复查凝血功能(见下图):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均较昨日有所好转,说明输血效果良好。

2021.9.18(术后第二天)患者意识状态较昨日稍差,肢体刺痛仅可回缩,急复查颅脑CT(下图)示右额颞多发脑挫裂伤周围脑水肿较前加重,中线偏移较前加重。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建议急症行右侧多发脑挫裂伤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中患者仍有渗血较多,再次给予输血治疗(浓缩红细胞,病毒灭活血浆、冷沉淀)。术后复查颅脑CT 示右额颞多发脑挫裂伤清除满意。患者术后第三天意识状态好转,刺痛可睁眼,肢体刺痛可定位。

本病例的特点与启示:
②及时给予行颅脑CT复查(受伤后4小时内复查颅脑CT两次,颅内血肿往往在伤后3小时左右出现),若该患者等待患者脑疝后再行颅脑CT复查,可能会失去抢救机会。
③重型颅脑损伤约50%会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大多数研究认为,PT、INR、PTT和血小板计数中,当至少有一个指标出现异常时即可诊断为颅脑外伤性凝血功能障碍),该患者第一次术前即给予输血治疗,术中仍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遂于术中及术后多次给予输血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笔者建议对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积极输血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④该患者为典型颅脑对冲伤,对冲伤患者往往需要时刻准备双侧开颅。该患者着力部位同侧出现硬膜外血肿,对侧出现多发脑挫裂伤,首要矛盾为硬膜外血肿,所以我们首先行硬膜外血肿开颅治疗,患者硬膜外血肿出血原因为颅骨骨折板障出血,术后复查颅脑CT示同侧颞底硬膜外血肿,考虑为颞浅动脉撕裂出血可能。由于颞底硬膜外血肿出血量不多,术后第一天复查硬膜外血肿缩小,遂无需再次开颅手术治疗。
⑤该患者对侧多发脑挫裂伤,随着时间推移,脑水肿逐渐加重,患者术后第二天出现意识障碍加重,但患者仍未出现瞳孔扩大等脑疝征象,此时若继续选择保守治疗,等待患者出现脑疝后再行手术,患者预后会很差。对于此种意识状态加重,脑水肿逐渐加重的患者,我科采取积极手术的治疗方案。术中证实患者脑水肿较重,遂给予清除挫伤的脑组织内减压,合并去骨瓣外减压。由此可见,及时将患者的颅内血肿清除,更有利于患者恢复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