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发布 | 237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神经内科-神经内科

江苏省人民医院路华教授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成功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

路华

江苏省人民医院

作者:路华

病史简介

患者,男,56岁。主因“体检发现动脉瘤一年”入院,病程中无呕吐,无肢体抽搐,无发热、畏寒,无头痛,无大小便失禁等,亦无胸痛、胸闷,心慌气促等,精神尚可,睡眠一般。

术前,行全脑动脉造影,见颅内动脉眼C6段多发动脉瘤(1大2小),大动脉瘤直约径约8.8mm*10.2m,瘤颈宽约7.2mm,载瘤体血管远近端约3.0mm、5.0mm,预估覆盖载瘤血管长度20mm。

诊断

颅内多发动脉瘤

治疗

(1)治疗策略

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置入术


(2)术前用药

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连用10天。


(3)材料及药物

  • COOK 6F 导引导管、6F Navien(115cm)
  • Synchro14 微导丝
  • Echelon-10 微导管
  • 0.029inch T-track 微导管
  • Tubridge 5.0mm*30mm
  • 造影剂
  • 肝素

(4)手术过程


患者平卧位,气管内插管全麻,双侧股动脉穿刺。Synchro14微导丝在导丝引导下超选至左侧大脑中动脉。

pic1-3: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释放过程

T-Track微导管经COOK 6F导引导管内超选至大脑中动脉M1段,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5.0mm*30mm经T-track到位,缓慢释放 Tubridge,用J型导丝对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进行“按摩”,造影显示支架在C型血管内展开良好,依次撤出T-track,导引导管,拔出穿刺鞘后,敷无菌敷料,动脉加压器加压止血,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颈部位血流明显滞留。

(5)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连续应用 3 个月后,改单抗,终身服用。


术后 6 个月,12 个月,24 个月随访结果将后续跟踪报告。

体会

  1. Tubridge释放技巧之一:全程缓慢减张释放。
  2. 贴壁性:Tubridge编织丝采用了横向/纵向90°编织工艺,提高了径向支撑力,即使在“弯段”血管也容易实现支架贴壁。
  3. 是否需要联合弹簧圈治疗?
基于两点考虑:防止术后早期出血和Tubridge稳定释放

  • 瘤内有一股冲击血流,瘤颈大于1cm,硬膜环以内,这类病例,为了防止术后早期出血,需致密填圈;
  • 瘤颈特别宽,不足以支撑Tubridge跨越瘤颈时,需填圈。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