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3日发布 | 598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神经内科-神经内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史怀璋教授黑龙江首例Tubridge成功置入

史怀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作者:史怀璋

Tubridge经典案例如下:

病例信息

患者 女 64岁 双侧颈内动脉瘤


L,


左侧瘤体4.03mm*3.43mm,载瘤动脉近远端最大径约3.17mm,3.96mm。


R,

右侧床突段相邻1大1小两个动脉瘤,大瘤体16.95mm*12.61mm,瘤颈5.99mm,载瘤动脉近远端最大径约3.97mm,4.66mm; 小瘤体2.85mm*3.24mm, 载瘤动脉近远端最大径约4.34mm,3.24mm;Tubridge拟覆盖范围需跨越两个瘤颈,长度约24.32mm。

治疗方案评估


先行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大型动脉瘤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置入。

术后1个月,根据病人情况,再行左侧颈内动脉瘤治疗。

术前用药


术前一周常规双抗,300mg/d阿司匹林+75mg/d硫酸氢氯吡格雷,血栓弹力图化验显示血小板抑制率达标。

手术精彩回放


1、创建通路

患者全麻,右侧股动脉穿刺,6F 115mm Navien经8F 90mm Guiding置于右侧颈内动脉岩骨段,T-track在Synchro-14导丝引导下经Navien,越过动脉瘤颈,输送至大脑中动脉M2;对侧穿刺,5F Envoy导引导管超选至颈内动脉床突段,Ethelon-10经Envoy到达AN内。(预留弹簧圈微导管)。

2、Tubridge规格选择

术中,三维重建多角度测量,Tubridge远端锚定的载瘤动脉直径约3.99mm,近端约4.66mm,拟覆盖载瘤动脉长度约29.29mm。考虑到3D测量存在误差,同时参照2D影像图并以Navien直径(2.12mm)作为参照,doublecheck载瘤血管远近端直径,为3.8mm,4.5mm。

反复测量后,最终选择Tubridge4035的型号。因为4.0mm直径的支架,自然态直径+0.5,即为4.5mm,满足近端血管直径的同时又能兼顾远端3.8mm的血管直径,支架远端打开更容易。然而,4.0mm直径的支架放置在4.5mm直径的血管里会有1/3短缩,当支架跨越瘤颈时,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膨出”,所以基于安全的的考虑,支架长度选择略长一些,为35mm。

3、Tubridge释放

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4.0mm*35mm经T-track到位,锚定Tubridge头端,缓慢推送、释放Tubridge,“推支架、撤微导管张力”全程缓慢减张释放,支架尾端接近释放状态约2mm时,撤微导管T-track张力,支架弹开,近端贴壁。造影显示支架展开贴壁良好,动脉瘤内血流明显滞留。

美丽双螺旋,360°无死角

4、标准动作之一:上“J型导丝”

为了让支架展开完美贴壁,不留“一丝遗憾”,常规建议,暂不撤T-track微导管,上“J型导丝”在Tubridge内走一圈。

5、填圈

用预留的微导管Ethelon10完成瘤内2枚弹簧圈填塞,因为AN位于硬膜环以外,床突段,瘤颈不算太大,仅“稀疏填塞”。术后即刻效果显著,瘤内血栓形成,分支血管通畅。

6、术后用药及随访计划

术后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周,300mg/d阿司匹林+75mg/d硫酸氢氯吡格雷;6周至3个月,100mg/d阿司匹林+75mg/d硫酸氢氯吡格雷;3个月后100mg/d阿司匹林长期口服。


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随访结果将后续跟踪报告。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