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应用支架辅助双微管完成一例子瘤形成的不规则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有一些小的思路和技巧和大家分享。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男性,48岁,高血压病史。

造影见左侧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子瘤形成,瘤颈宽,脉络膜前动脉自母瘤流出道根部发出。
拟应用支架辅助双微管栓塞。

支架导管送至大脑中动脉待用。第一根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子瘤内。

第二根微导管送至动脉瘤母瘤流出道。为什么要放置在流出道?因为子瘤内微导管填塞完成后会退至母瘤流入道。

先填塞子瘤,1枚1.5-4mm弹簧圈致密栓塞。微导管头端退至预期位置--母瘤流入道。

同时经两根微导管各送入1枚弹簧圈。

母瘤瘤颈宽,弹簧圈无法稳定。经2跟微导管同时送入部分弹簧圈,2枚弹簧圈分别在母瘤的流入道和流出道成袢,互相阻挡,稳定成篮。

释放LVIS 3.5-15mm支架,在瘤颈处应用灯笼技术。将母瘤流入道弹簧圈完全送入后将母瘤流出道弹簧圈撤出。

为什么?为了保护脉络膜前动脉。将母瘤流出道处的微导管撤出,造影见动脉瘤子瘤和母瘤流入道不显影了,蒙片见先前置于母瘤流入道的微导管已经被顶到母瘤体中部了。


将之前撤出的弹簧圈经微导管送入,自母瘤体中部开始栓塞,最后母瘤流出道也栓塞满意。可以看到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被保留了下来。

将支架完全释放。蒙片见支架贴壁满意,弹簧圈形态满意。

工作位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脉络膜前动脉保护完好。


侧位造影。


正位造影。

双微管技术不单单可以分区域栓塞动脉瘤,还可以通过同时成篮、互相缠绕或者互相阻挡起到稳定弹簧圈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