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5年血管内治疗5大临床研究的发布,改写了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指南,急性缺血性卒中进入了血管介入治疗时代。在国家卒中中心的推动下,各个医院纷纷筹建脑卒中中心,建立卒中治疗的绿色通道。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革命性技术呢?
脑卒中就是我们平时叫的“中风”,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70%以上,如果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6h内送入医院并接受介入取栓治疗,可明显改善多数患者的预后。
经典的介入支架取栓治疗,是采用微创方法将取栓支架通过导管放置在血栓部位,停留10分钟使支架打开并与血栓贴合,后撤拉出支架并再持续导管负压吸引下,通过支架将血栓从脑血管中拉出来,使得闭塞的血管实现血流再通。


老年男性,75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5h,由120急救送入医院,已于急救车上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脑卒中症状无缓解。既往有多次TIA发作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病史。
患者入急诊科时呈嗜睡状态,并精神烦躁,Nihss评分12分,左侧上下肢肌力0级。考虑患者不能配合完成MRA检查,且离发病已经5小时,时间紧迫,遂选择急诊CT头颅检查,排除无溶栓后出血。CT平扫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征象阳性。
综合分析患者前循环大血管血栓形成可能性大。
告知患者家属取栓手术风险并征得同意,马上进入脑卒中绿色通道;急诊开台行经典脑血管取栓术。


完善患侧脑血管DSA造影,提示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以远血管闭塞,无前向血流通过。

经对侧颈动脉DSA造影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区域,无代偿侧枝沟通。正常颅内动脉分别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在一侧血管出现闭塞时,通过交通动脉可起血液分流作用,如果能够代偿分流足够血液,患者脑梗死症状和患者的预后都会较好;而代偿不好的情况下,如不及时开通血管,患者致死或致残可能性非常高。

使用同轴导管技术,就是小管子套在大管子内,目的是为后续的操作提供通路,并且可以有良好的支撑力。这样前端的细如发丝的神经微导丝,才能够有足够的支撑从血栓内通过。
图上用的几个器材,是几个临床最常用的取出血栓器材。

在微导丝通过血栓后,跟进微导管,推注造影剂正式微导管已经越过血栓段,位于正常的血管内。这一步非常关键,务必取保完全越过血栓。

通过微导管内送入取栓支架,临床一般采用Solitaire支架,支架型号有4mm及6mm两种,分别匹配不同直径脑动脉的取栓使用。
支架释放在血管内后,等待10分钟,可以理解为“让子弹飞一会”,让支架在这段时间内充分膨胀开,使血栓经过支架网眼金属丝嵌入支架内。


取栓支架拖拉血栓示意图。回收部分节段支架入微导管内,在持续负压吸引下后撤支架及中间导管,以防止血栓脱落。

经过2次同一部位的支架取栓术后,造影见右侧大脑中动脉上干分支开通,但远端主干仍部分栓塞,尝试导丝开通时不能成功。

术中经导管注入替罗非班,15分钟复查造影原上干无明显改变,但可幸的是发现大脑中动脉下干近端显影,决定开通并取出其内血栓。


同上法完成对大脑中动脉下干的取栓,成功取出下干动脉内血栓。
纱布上是部分支架取出的血栓。


经过1.5h的手术后,复查造影患者右侧大脑半球的血流重建;术中CT扫描未发现颅内出血,胜利结束手术,患者送回ICU继续治疗。

取栓治疗平均再通率80%~90%。应在发病后尽快将病人送往能够开展这项新技术的医院,越早效果越好,每提前30min,就可使严重残疾及死亡率降低10%。取栓前必须进行CT、MRA检查、确诊后方能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可以取栓,绝大多数需在6~8h内进行。


支架取栓术虽然是一项改写急性脑卒中革命性的手术方式,即便手术进行的也非常顺利,但也只有大约50%的病人可活动良好的临床预后。手术患者的筛选有着严格的标准,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从中获益,尤其手术并发的脑出血,有时可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并且手术的花费需要5万以上。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介入病区
李建军 主治医生 介入医学硕士研究生
从事血管外科疾病,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的微创介入诊疗。
介入知识科普,勇于担当,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