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7日发布 | 2944阅读
脑血管-自发性颅内出血
脑血管-动脉瘤

后颅窝开颅清除血肿(SAH~王**ICU)

刘雷

新泰市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女,70岁,突发头痛头晕继而呼之不应1小时入院。患者哮喘病史50余年,高血压、冠心病史4年,糖尿病史3年,肥胖体质。入院后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查体:深昏迷,双侧瞳孔1.5mm,光反射消失,刺痛肢体无反应,肌张力不高。颅脑CT提示小脑出血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

入院后先行右侧侧脑室穿刺,与家属沟通开颅手术,家属迟迟商议不决,入院三小时后家属签字同意开颅手术,术前患者自主呼吸无法维持,呼吸机辅助。


手术体位。为方便术者操作,体位考虑至关重要。颅脑CT提示小脑血肿,须侧卧位,术者右手操作,后颅窝手术,此患者左侧卧位,术者位于术野头侧,操作较为方便。血肿居中,虽稍偏左侧,但偏的并不多,因此为方便操作,并没有右侧卧位,左侧卧位不影响手术效果,但操作起来可以方便很多。当然侧卧位左右都有可能,更重要的是手术室区域位置方便,与麻醉机、器械台布局合理。

刀口设计正中,枕外隆突作为体表标志,位置尽量靠下。切皮,枕部头皮厚,头皮夹应用较为困难,牵开器撑开刀口,暴露颅骨,头皮止血。枕外隆突下2cm处双侧枕骨钻孔后咬骨钳咬开骨窗约4*5cm,剪开硬膜清除硬膜下血肿,小脑后下近枕骨大孔处见蛛网膜下出血形成血肿,血肿向椎管内延伸,咬除枕骨大孔后缘及寰椎后弓,清除大部分血肿。小脑受压解除,小脑表面完整。可见该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非小脑内血肿,极有可能是血管畸形!!!关颅!

术后患者呼吸较术前改善,返回病房仍应用呼吸机辅助。

术后第2天(25日)复查。血肿清除彻底,小脑幕、脑室内可见出血,枕骨大孔后缘及寰椎后弓切除。患者意识无好转,左侧肢体刺痛屈曲,脑室引流及血肿引流通畅,自主呼吸较弱,呼吸机辅助呼吸。

双侧侧脑室可见血肿,脑室穿刺位置准确,略浅。

术后第4天(27日)拔除血肿引流管,患者自主呼吸,左侧肢体刺痛屈曲。

术后第6天(29日)复查。患者术后第4天拔除引流管口刀口渗出明显,术后第5天先后两次换药缝合。患者一般情况变差,再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脑室引流出血性脑脊液!颅脑CT提示脑室内血肿较前增加,考虑再次出血。查体:深昏迷,双侧瞳孔2.5mm,光反射消失,四肢刺痛无反应,双侧巴氏征未引出。

术后第6天。脑室内血肿明显增加,引流管位置可,尿激酶应用促进引流。患者体温高,难以控制,胸部CT提示双肺炎症,脑脊液常规检查提示有颅内感染可能,应用万古霉素及美罗培南控制感染。

术后第9天(1日)复查。患者30日行腰大池引流。24小时(31日)脑室引流100ml,腰大池引流80ml血性脑脊液。深昏迷,高热(39℃)呼吸机辅助呼吸(SIMV容量控制模式),左侧瞳孔3.5mm,右侧瞳孔2.0mm,光反射迟钝。刺痛肢体无活动,双侧巴氏征未引出。1日体温下降(37.3℃),脑室引流120ml,腰大池引流20ml,腰大池引流管不畅。

术后第9天。CT显示脑室内血肿较前减少。患者1日体温有所下降后再次波动明显,呼吸机持续应用。查体无好转。5日拔除脑室引流(引流13天,期间再次出血)。继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常规检查提示颅内感染。7日(术后15天)患者病情无好转,家属签字办理自动出院!

总结:1.患者年龄大,肥胖,基础疾病多,入院时即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病情危重。

2.术中发现出血位于蛛网膜下腔,高度怀疑血管畸形,术后呼吸一度好转,但再次出血,病情再次加重。

3.患者持续高热,辅助检查提示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并发症控制困难。

脑出血开颅手术患者,多年龄大,基础疾病多,入院时病情危重,术后多长期卧床昏迷,并发症多且控制困难,护理难度大。预后多数较差,极大的降低了手术的价值!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