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8日发布 | 759阅读
神经介入-AIS
神经介入-动脉瘤
神经内科-神经内科

胼周动脉动脉瘤栓塞术中血栓形成

田伟-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外一科

邯郸市中心医院

达人收藏

女性,58岁,突发头疼2天入院

造影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瘤,胼周动脉动脉瘤

造影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瘤,胼周动脉动脉瘤

指引导管到位,造影发现载瘤动脉远端栓塞

没办法,微导管到位准备取栓

6*30solitaire支架到位

一把通

术后CT术区未见明显渗血

术后第3天核磁未见明显梗死

病人恢复良好

动脉瘤介入治疗栓塞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1.高压冲洗盐水没有打开或没有加压


2.动脉鞘内存在血栓,造影后治疗前要从侧面和尾部回抽并冲洗动脉鞘


3.应用交换技术时要注意指引导管冲洗水和Y阀密闭情况


4.Y阀松紧,操作中要随时注意Y阀是否漏水,


5.术中术前抗凝抗聚:术中肝素化,支架释放后要根据公斤体重加用肝素;术前如果计划应用支架,提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术中根据情况应用替罗非班。


6.指引导管到位过高,血流滞留。


7.希望大家继续补充


常见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

01脑血管痉挛

手术操作相关脑血管痉挛是各类神经介入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与导管、导丝和对比剂反复刺激血管壁有关,多见于上导引导管的过程中。选择头端较软的导丝导管,术中动作轻柔,减少导丝导管进出以及动脉造影次数是避免术中脑血管痉挛的关键。

处理:及时回撤导丝导管,按需分次注入尼莫地平,同时维持收缩压,回撤导引导管时注意不要影响导管内的微导管。如合并收缩压低,容易诱发低灌注缺血,血管闭塞,注意收缩压的维持。罂粟碱因其神经毒性易引起并发症而较少使用。

02动脉夹层

动脉夹层多与选择的器械和技术操作有关。常由于操作粗糙、导引导管头端较硬、支撑力强、同轴性不合适以及扩张球囊内径过大,在送入导管或支架用力过大时导致内膜损伤,导丝较硬进入假腔易造成动脉夹层等。同时也与患者本身血管病变有关,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迂曲成角较大等。

处理:动脉夹层形成重在预防。选择合适的导管、球囊或支架,严格规范导管操作规程,有助于减少动脉夹层的发生。如发生夹层不伴有急性闭塞,及时回撤导引导管,导管内使用尼莫地平和抗血小板药物,追加肝素化,观察5~10 min后复查造影,如无明显变化可不予处理;如伴发急性闭塞,药物治疗后若无改善需进行再通治疗及支架植入覆盖撕裂内膜,术后继续相关药物治疗。

03载瘤动脉内血栓形成

常见原因为支架移位,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导致机体的排异反应,凝血机制激活。近年来随着密网支架和可回收支架的使用,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更高。弹簧圈过度填塞、填塞不稳定、支架网眼较大等因素导致弹簧圈移位。其次,瘤颈处管壁损伤,血流动力学因素包括血管痉挛、血压过低也可能诱发或加重血栓形成。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不足也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处理:发现并解除任何可能的诱因如收缩压低,近端血管痉挛狭窄。肝素化,使用替罗非班,必要时取栓及机械碎栓。对于弹簧圈移位或解旋,往往需要紧急处理,但是处理常较为困难,可使用弹簧圈捕捉系统、球囊或支架辅助技术以及外科手术切开取弹簧圈等方法。发生在弹簧圈解脱之前弹簧圈移位,可使用弹簧圈回收或者使用球囊或支架辅助技术继续填塞。如果发生在弹簧圈解脱之后,或者发生解旋,但是并没有向远端血管移动,可使用支架辅助技术,稳定动脉瘤内的弹簧圈,也可考虑使用球囊等小心地将弹簧圈顶回动脉瘤内,以及持续抗凝、扩容和扩张血管等治疗。

04远端皮层分支血栓形成/栓塞

主要指如大脑前动脉A3段、大脑中动脉M3段、大脑后动脉P3段等以远的分支血管,各种原因导致的低灌注、弹簧圈或血栓脱落栓塞均可能导致远端血管的闭塞。由于远端分支血管的闭塞多数可通过软膜吻合获得代偿,且使用药物治疗后多数分支可再通,因此多数情况下经过及时的处理,远端分支血管闭塞不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但是如果大量远端分支血管血栓形成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和积极处理,特别是功能区的供血动脉,则仍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处理:及时发现并解除任何可能的诱因,维持灌注压,建议追加肝素化,效果不佳可使用微导管超选到闭塞部位注入替罗非班,必要时可使用支架取出弹簧圈或机械碎栓,对于脱入远端血管的弹簧圈,有些情况下还可以牺牲一些小的血管,将弹簧圈推至远端小血管。在权衡治疗方式的利弊后适时终止手术,只要有远端代偿,不必要求再通所有闭塞的血管。

05血管主干血栓形成/栓塞

主要指如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中动脉M1段、大脑后动脉P1段等主干血管,这些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所造成的后果较远端分支更为严重,且较难获得充足持久的代偿,与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类似,需要迅速积极处理。

处理:可参照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处理,但是要注意各种取栓装置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近端的动脉瘤和/或者支架。

小结

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并发症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多数研究认为大动脉瘤、支架或球囊辅助技术的应用、载瘤动脉位于危险区域(重要分支、富穿支)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术前了解颅内动脉瘤缺血性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主要类型及发生原因,术中仔细操作,监测生命体征等均有助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其次,术中及时发现和积极处理也直接与并发症的预后密切相关。术后患者一旦出现病情变化,及时复查造影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田伟,党员,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外一科工作,副主任医师,2010年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14年获邯郸市五一劳动奖章,技能大赛状元,2016天坛进修血管内介入治疗,可独立完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急性脑梗塞机械取栓术,颅内血管狭窄成形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目前河北省卫生厅厅级立项1项,核心期刊3篇,国家级文章3篇,副主编著作1部,2016年聘为河 北 省 血 管 健 康 与 技 术 协 会 脑 血 管 介 入 专 业 委 员 会 青年委员,2019年聘为河 北 省 医 师 学 会 神 经 外 科 医 师 分 会神 经 重 症 学 组 委 员。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