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发布 | 1245阅读
神经介入-狭窄
神经内科-神经内科

佩弦自急第九期——谈谈双腔血管成形球囊导管治疗ICAS的进展与局限(一)

吴培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零”交换技术治疗ICAS病变是近一两年来热门话题,今天咱们也来蹭个热度,说一说它的利与弊。“零”交换技术最早报道可以追溯到2016年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神经放射科马库斯·A·默伦布鲁赫‌教授发表在Neuroradiology杂志上的个案报道(Neuroradiology2016;58(9):893-9)。其应用NeuroSpeed球囊扩张导管治疗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经球囊扩张导管释放Acclino flex支架。随后在后续的研究中,有报道开始应用Gateway球囊联合Atlas支架治疗ICAS,并相较于传统的球囊、微导管释放显示出了更好的安全性(Deyuan Zhu, et al. J Neuroradiol . 2024;51(4):101175)。然而,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支架无法经Gateway导管释放以及支架径向支撑力弱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与血管迂曲、球囊扩张后导管内部Kink、支架为低剖面小口径支架相关。近年来,以Fastunnel、OTW为代表的新型输送性球囊扩张导管开始应用与临床。本中心从2024年1月开始应用Fastunnel治疗颅内病变,目前大约应用了150例,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今天分享给大家。

首先咱们来谈谈它的优点,此类球囊扩张导管的设计理念是在应用球囊扩张的同时,可以直接释放支架(整体设计见图1),相较于传统Wingspan/Gateway系统,无需导丝交换,单人即可操作,减少了导丝交换过程中,扎破血管和误入夹层的风险。

咱们来举几个病例,来详细说说它的优点,第一、定位准确,无需导丝交换,以一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为例(见病例1)。

微导丝配合球囊顺利通过狭窄,到达大脑中动脉M2段,无需导丝行走过远,球囊可以轻松到位(病例1B)

随后常规球囊6ATM扩张,复查造影满意后,释放4.0*23无Tip支架,术后无血管缺失。


第二、适用于远端血管发育不良的病变。下面病例为一例基底动脉狭窄病人,造影未见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发育差。传统长交换技术需要把微导丝放置到小脑上远端,球囊到位过程中,导丝对血管可能存在大幅度牵拉。而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无需导丝行走过远,对血管干预小(见病例2),支架容易释放。


第三、在慢闭再通手术过程中,可以减少导丝交换步骤,通过性也表现不错(见病例3)。


第四、在取栓过程中,尤其针对ICAS血栓,也有一定优势,可以用来释放Solitaire支架。下面病例为一例ICAS致血栓病例,常规SWIM技术取栓后,可以看到明显的残余狭窄,应用Fastunnel球囊扩张,观察20分钟,发现狭窄维持不住,支架利用球囊释放Solitaire支架,省时省力,降低交换风险(见病例4)。


第五、它还适用于狭窄合并动脉瘤的病例,详细的ANSWER技术,大家可以网上查阅郑大一附院姚智强教授的病例,我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总的来讲,输送型球囊导管在治疗ICAS时的优势不容忽略,尤其对于介入新手较为友好(PS能够有效减少操作步骤),助手不用担心导丝常交换技术时导丝不稳定挨骂(说到这里某教授可能会耳朵一热)。但是,在使用中同样存在一些坑需要我们注意,请容我下回分解。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器械使用指南

1355内容2478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