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5日发布 | 743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脑血管-动脉瘤

颅内多发动脉瘤个体化诊疗(一)

唐荣武

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最近有很多经典案例都没时间整理,今年可能是“颅内多发动脉瘤年”,各种奇葩的颅内多发动脉瘤基本遇到了,破裂的,未破裂的,分布两侧的,前后循环的……,一个人两三个动脉瘤的算是寻常,一人有五个动脉瘤的也被赶上了。既助我在中国神经外科医生诊疗能力大赛中收获二等奖荣誉,也让我和我们团队多次彻夜难眠。这不,前两天的一个夜晚,我们再次挑灯夜战,过程虽艰辛,但结局喜人。这位60+岁大妈,来时意识昏迷,气管插管,生命危在旦夕,CT提示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4级,CTA考虑右侧大脑中M1分叉部不规则宽颈动脉瘤+右侧眼段分叶状宽颈动脉瘤,谁是罪魁祸首?我只能说大脑中这位应该机会大点。

无效图片
急诊DSA:右侧大脑中不规则宽颈动脉瘤+右侧眼段分叶状宽颈动脉瘤。

无效图片
DSA血管重建可清晰看到两枚动脉瘤形态均不规则,所以说,谁破了还真不好说。
放大后子囊看得更清楚。既然难以明确责任病灶,同期一起解决应该是首选之策。或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

本例,我们选择的是同期介入栓塞治疗。说实话,这样两枚动脉瘤要做到致密栓塞还是有一点难度,难点1:大脑中动脉瘤偏下干,颈宽,下干与主干呈锐角关系,要保护好瘤颈,要么支架走上干,利用支架的“穹窿”效应,但最好是走下干,对瘤颈进行直接成形,甚至可以将支架尾端摆尾到远端。难点2:眼段动脉瘤宽颈,明显分叶,如何对子囊进行致密栓塞?势必也要支架辅助,瘤内双导管分区填塞效果肯定更好。下面就看看实战效果:
大脑中动脉瘤我还是想要支架走下干,直接保护瘤颈,安全,可有时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微导丝多次塑形甚至尝试瘤内成攀(破裂动脉瘤瘤内成攀最好不要轻易尝试)都不能进入下干,最后一招不行就走上干,微导丝微导管在颈内动脉成攀往前推,在瘤颈部采用“回头望月、倒挂金钩”的方式,终于将微导丝(Synchro14)送入下干。
借助“倒挂金钩”之势,后撤张力,支架导管(SL-10)很顺畅的前行到位,再送入微导管(Echelon-10)到瘤腔,后续填塞就很常规也很从容淡定了。

无效图片
依次填入数枚弹簧圈。

无效图片
瘤顶部子囊也有圈进去,这很重要,再出血的风险会大大降低。
无效图片
顺利植入支架(Atlas 3-15),术后即刻,大脑中动脉瘤完全不显影了,载瘤血管保护良好。
无效图片


无效图片
后撤两根微导管,导丝引导分别进入眼段动脉瘤的两个瘤囊之内还是比较顺利。
无效图片


无效图片


无效图片


无效图片
先栓塞子囊并解脱弹簧圈,另外一根微导管送入另一枚弹簧圈撑住子囊弹簧圈防止圈脱出,撤出子囊微导管重新植入一根微导管到大脑中动脉,释放一枚Solitair AB支架,再继续主瘤囊填塞。(当时使用的是6F导引导管,如果直接用的8F应该更理想,毕竟那样就可以三导管技术嘛)。
无效图片

工作位造影,大脑中动脉瘤和眼段动脉瘤都致密栓塞。
术后3D造影。
无效图片
小结:颅内多发动脉瘤治疗常需要个体化。可以单纯介入治疗,也可以单纯开颅夹闭,也可以开颅+介入的复合手术。可能有的人会问,本例眼段动脉瘤为什么不直接也放Atlas支架,这样做,支架输送更轻松,释放更容易,也省去了更换支架导管的麻烦和风险,可是这一步操作却能省下2个W😭😭😭。俗话说“付出总有回报”,术后第三天,患者恢复清醒,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应该算是对我们一大队人马熬夜奋战的最大安慰了吧!!!😀😀😀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