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发布 | 1667阅读
脑肿瘤-神经鞘瘤

耳后经颞入路 颈静脉孔神经鞘瘤切除术(解剖-影像-手术实战!)

李唐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若干年前作为新手小白,一直分不清楚CPA区和颈静脉孔区的区别,后来发现,不仅是我,连影像科报告都会混淆。因此作为初学者有必要从解剖上、影像上、手术实战中充分认识颈静脉孔区的相关应用解剖和影像特征,才能谈得上手术策略和手术入路选择。

      颈静脉孔区直白点说就是乙状窦和颈内静脉交界区,也是颅内和颈部交界区,类似于“加沙地带”,但凡是地缘区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火纷飞,首先涉足这一区域就是耳鼻喉科,从侧方进入,神外加入后视角逐渐向后融合,最后学科间交叉融合借鉴,形成了多种入路融合,多种技术联合,取长补短,共同攻克这一颅底最复杂的区域。从ENT的House, Glasscock, Jackson,  Fisch, Sanna, 到NS的Hakuba, Al-Mefty, Fukushima, George, Sekhar, Rhoton, Matsushima, Samii等教授,都倾注了毕生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以一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作为引子,将颈静脉孔区的解剖、影像、手术入路串联起来学习,以期能够易化学习此区域手术理念的难度。个人体会在学习开始阶段先把手术套路弄明白,再去深究解剖结构,不必纠结某个解剖结构名称和位置,会事半功倍。学习过程中,我们除了文献阅读外,我们将此例患者的影像学特征逐一分析,还可将Dicom文件重建并导出STL格式,将皮肤、颅骨、动脉、静脉、肿瘤分别重建组装和分解,三维自由旋转,层层剖切显露,配合传统影像片子联合解读,模拟设计实战手术入路,从而理解显露肿瘤的手术入路视角和盲区。手术过程首先是肌层的分离、翻转,显露至骨质部分,再将骨质部分去除,才能显露病变,在去除骨质过程又需要保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是层层递进显露的关系(总结步骤就是:皮肤切口-肌层翻转-骨质去除-血管神经保护-显露病变)。

理解手术理念后,在学习过程中又可以逆推学习,血管神经解剖-骨性解剖-肌层解剖学习。骨性解剖比如颈静脉孔由枕骨和颞骨拼接而成,后壁为颈静脉突,内侧壁为颈静脉结节,前壁为颈内动脉,顶壁为迷路下空间。骨性结构如乳突尖、C1横突、颈静脉突、茎突、鼓骨、外耳道等骨性结构是阻挡我们向前显露的主要障碍,我们在手术当中应根据病变位置和特点,首先分离软组织层,将肌肉层层翻开,显露术区,然后精准的去除骨质阻挡,最后显露及切除病变,在手术全程保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主要保护的血管有颈内动脉、椎动脉。面神经为阻挡显露前方区域的关键点。颈静脉孔区分静脉部和神经部。穿行颈静脉孔的神经如何自颅内穿入,再如何穿出,穿出后的走行路径等都是此区域解剖学习的重点。

      基于如此错中复杂的手术应用解剖和入路,本团队在手术前在手术技能培训中心进行了模拟手术入路进行模拟实战的解剖演练,在指导培训班学员的学习同时,也及时强化了团队对此区域手术入路解剖的认识和反馈。详见本团队余良主任近期发布的解剖视频“耳后经颞入路显示颈静脉孔区解剖演示”。视频链接:https://www.brainmed.com/case/detail-ugc?id=12985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神经解剖

318内容2261阅读

进圈子
所属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