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简介
一般情况:60岁男性患者,因“骶尾部及右下肢疼痛1月”为主诉入院。
病史摘要:患者约1月前因劳累出现腰部及右下肢疼痛,疼痛性质为酸胀痛,呈间断性,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向右下肢放射,放射路径为:右下腰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至足跟。伴会阴区及尾骨、睾丸麻木疼痛,久站,久坐,长期行走后加重,院外长期以“腰椎间盘突出”为诊断保守治疗,治疗效果差,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并出现大小便轻度无力,口服止疼药物不能缓解,于当地医院就诊骶尾部CT提示:椎管内占位,进行药物、理疗等对症治疗,疗效欠佳,症状逐渐加重,夜间难以入睡,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为行进一步治疗,今来我院,门诊以“骶椎椎管内占位”为诊断收入我科
专科检查:
腰骶椎生理曲度正常,骶尾部压痛,叩击痛阳性,右下肢肌力4级,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肌张力轻度增强,腹壁反射减弱,会阴区感觉减弱。
术前检查

骶椎MRI平扫+增强提示:骶1、2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见结节状T1、T2高低混杂信号,边界清晰,大小约1.5✖1.2✖2.3cm,可见肿瘤沿神经根生长,硬膜囊受压,稍向左移位,增强后病灶内未见明显强化,边缘可见环形中度强化。临近骶椎受压,骨质吸收变薄。骶1、2椎体水平椎管内硬外肿物--考虑良性病变,脊膜瘤钙化可能,建议组织学进一步检查。



骶椎CT提示:骶1-2椎椎管内右侧可见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边缘较清晰,大小约1.4✖1.5cm,临近骨质受压,硬脊膜囊受压。




治疗过程
术前讨论:
姬康祁住院医师提出:患者为骶椎椎管内占位,根据入院后MRI平扫+增强提示:椎管内硬膜外占位,脊膜瘤?,硬膜囊严重受压,患者目前出现骶尾部及右下肢疼痛,会阴区疼痛及麻木,严重影像生活,建议行椎管内占位切除。
刘伟杰主治医师提出:患者骶椎MRI可见骶1、2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见结节状T1、T2高低混杂信号,边界清晰,大小约1.5✖1.2✖2.3cm,可见肿瘤沿神经根生长,硬膜囊受压,稍向左移位,增强后病灶内未见明显强化,边缘可见环形中度强化。根据影像学形态考虑椎管内硬膜外神经鞘瘤,根据以上影像学表现对于影像科报告骶椎MRI椎管内脊膜瘤报告存疑。
菅炎鹏副主任医师提出:根据骶椎MRI影像学目前考虑为椎管内硬膜外神经鞘瘤,可见肿瘤依附于S2神经根生长,手术过程中需谨慎分离肿瘤与神经根,实现不断神经全切肿瘤,全切肿瘤前应在显微镜下逐步离断肿瘤周边血供,禁
忌离断肿瘤血供前盲目进行瘤内分块切除。 如果肿瘤与神经粘连紧密,不可勉强剥离,避免损害神经功能。
王一公主任医师总结发言:患者目前初步诊断:骶椎椎管内硬膜外占位,神经鞘瘤?椎管内占位治疗原则为早诊断,早手术,由于肿瘤偏一侧生长,手术采取后入路半椎板切除。
手术过程
全麻生效后患者取俯卧位,术前G臂定位,沿骶1-2椎体水平行纵形手术标记,做后正中纵行切口,起自骶1锥体水平,止于骶3骶正中嵴水平,长约6cm,划线标记后常规消毒,铺无菌巾,依次切开皮肤、皮下、椎旁肌肉,撑开器撑开,充分暴露骶正中嵴及右侧骶1-2椎板,磨钻磨除骶2椎板及部分骶1椎板,椎板咬骨钳打开骶1-2椎板,行右侧半椎板切除,骨窗范围3cm*3cm*2cm。可见椎管内有大小约1.5cm*1.5cm*2.5cm椭圆形肿瘤,位于骶2神经根硬膜下,呈黑褐色,骶2神经张力高,将硬膜向左侧推挤,分离骶2神经与硬脊膜之间粘连,小心保护神经并镜下纵行切开骶2神经外膜显露肿瘤,可见黑褐色肿瘤,质韧,血供丰富,与周围组织粘连,1ml注射器穿刺肿瘤未抽出液性物质,显微镜下扩大空间充分显露肿瘤边界,谨慎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显微下全切肿瘤,查看肿瘤包膜完整,取部分肿瘤组织送术中病理,显微镜下保护神经纤维束并彻底清理周围的粘连组织,彻底止血,使用7-0 Prolene线缝合骶2神经外膜,查无明显出血及脑脊液漏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放置硅胶引流管1根,皮内长约6cm逐层缝合肌层、皮下各层及皮肤,手术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约80ml,未输血,病人已醒,病人自主呼吸恢复,双下下肢活动尚可,病人安全返回病房。





术后病理
术后:
1.患者骶尾部、会阴区,下肢疼痛缓解。
2.术后给予患者切口加压包扎,嘱患者侧卧位,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期间嘱患者避免用力咳嗽及Vasalva动作,12天后拆线。
3.加强术后对病人随访,并嘱患者定期复查骶椎MRI.
讨论
临床特征:黑色素性神经鞘瘤( Melanotic Schwannoma,MS) 是一种可以产生黑色素的异型性神经鞘瘤,生物学表现为潜在恶性,临床较为罕见。椎管内MS好发部位依次为颈段、下胸段、胸腰段,肿瘤多位于髓外硬膜下或硬脊膜内外,可通过神经根袖套破坏椎间孔,由于肿瘤起源于脊神经根附近,神经根受压导致的根性痛或腰背部疼痛为临床首发表现,易误诊为椎间盘疾病,随着肿瘤生长压迫脊髓可导致相应节段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瘤细胞代谢产物或瘤卒中可引起脑膜刺激症状[1]。
影像学特征:MRI是检查椎管内MS的首选方法, 在MRI上占位性病变通常边界清楚。由于黑色素中的顺磁自由基,主要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但 MRI 表现可因黑色素的分布、含量而异,只有肿瘤内黑色素细胞含量>10%时MRI T1WI 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T2WI上的低信号是黑色素瘤的一个特征,但在所有黑色素瘤中仅占 25%左右[2],MS 在MRI 下多表现为 圆形、卵圆形、哑铃型,其特点是在T1WI上呈高信号,T2WI 呈低信号。而典型的神经鞘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增强 MRI可见肿瘤不均匀强化,这是由于肿瘤分泌黑色素,而黑色素中的稳定自由基团在磁场中呈顺磁性,减少了 T1 及T2 的弛豫时间所致。X 线与 CT 对于 MS 的早期诊断作用不大,但可以显示因瘤体长期生长而对周围骨骼 发育造成的侵蚀破坏以及瘤体内部是否存在钙化,甚至可以看到因肿瘤压迫而扩大的椎间孔[3].
病理学特征:MS依靠病理确诊,病理特点多数MS多数周界清楚或有包膜,棕褐色或灰蓝色,色素含量不等。最常见的是孤立的,圆形或卵圆形,但可见多发性肿瘤,肿瘤被一层薄的纤维膜所覆盖,可限制其周围浸润[4].光镜下见上皮样雪旺细胞、色素性梭形细胞呈束状、交织状、车轮状排列,核呈圆形、卵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少见。典型者可见核的栅栏状排列及器官样结构(Verocay 小体),肿瘤可伴囊性变、出血坏死、沙粒体、钙化及成熟脂肪区域。 超微结构有连续的基底膜、长间距胶原纤维等雪旺细胞特征.免疫组化 S-100、HMB-45、波形蛋白、Leu-7 阳性;GFAP、神经丝蛋白、EMA、细胞角蛋白抗体染色多为阴性。绝大多数病例核分裂指数较低,具有低细胞增殖指数,MIB-1 阳性率很低。如果病理性核分裂较多,出现核明显异型,带状坏死时则为恶性[5].
治疗方案:肿瘤全切除是MS的首选治疗方法,防止术后复发及恶变非常重要。MS的预后不可预测,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复发率约 35%,转移率约 44%。这种复发仅在部分切除的肿瘤中发现。由于肿瘤血供丰富,禁忌离断肿瘤血供前盲目进行瘤内分块切除,术中应仔细分离肿瘤与硬脊膜、软脊膜、脊髓的粘连[6]。如果肿瘤和脊髓之间发生紧密粘连,应避免强行剥离粘连,在此情况下,应该留下残留的肿瘤包膜以防止强行剥离造成脊髓损伤,并应对部分切除 肿瘤的患者进行术后放疗。脊柱MS可用立体定向脊柱放射外科治疗,使用高度聚焦的放射线束来靶向脊柱肿瘤,这是一种微创技术,该手术对肿瘤周围的健康组织的损伤最小。 但是对MS的辅助治疗指南尚未正式实施。Gulati 等[7]于 2016 年强调了辅助放射治疗的作用。一位患者因手术中未充分切除肿瘤,术后给予 60 Gy 的辅助放射治疗,在随后的 24 个月的随访中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的征象。在化疗方面目前仅Italiano 等[8]于 2011 年报告应用化疗药物可延缓肿瘤生长。Czirjak等报道,如MS发生复发或转移时,可能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象,提示 MS 有可能恶变为 MM。所以对于 MS 术后患者应进行长期密切的随访。
总结
椎管内髓外黑色素性神经鞘瘤临床罕见,其诊断依靠病理学特征,应注意与黑色素瘤等相鉴别。 术中应离断肿瘤血供,完整切除瘤体,对于粘连严重,无法完整切除者,应术后放疗,防止复发和转移。
文献引用
[1]Chen D, Gu W. Subdural extramedullary melanotic schwannoma of the thoracic spinal cord: a case report[J]. Turk Neurosurg,2015, 25(2): 326-331.
[2]金艳霞, 许冰, 王阿樱. 原发性脊髓恶性黑色素瘤 1 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11): 2009-2011.
[3]Smith AB,Rushing EJ,Smirniotopoulos JG.Pigmented lesion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J].Radiographics,2009,29( 5) : 1503 - 1524.
[4]Alexiev BA, Chou PM, Jennings LJ. Pathology of Melanotic Schwannoma[J]. Arch Pathol Lab Med, 2018. [Epub ahead of print]
[5]沈磊, 王懿龄, 陆洪芬, 等.黑色素性神经鞘瘤的组织发生、鉴别诊断与预后[J]. 中国癌症杂志, 2001, 11(5): 433-436.
[6]陈大伟, 顾卫宏, 陈凡.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黑色素性神经鞘瘤1 例报告[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6, 26(2): 188-190.
[7]Gulati HK,Joshi AR,Anand M,et al. Non psammomatous melanocytic schwannoma presenting as a subcutaneous nodule: A rare presentation of a rare lesion[J].Asian J Neurosurg,2016.11( 3) : 317 - 318.
[8]Italiano A,Michalak S,Soulie P,et al. Trisomy 6p and ring chromosome 11 in a melanotic schwannoma suggest relation to malignant melanoma rather than conventional schwannoma[J].Acta Neuropathol,
2011,121( 5) : 669 - 670.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王一公,男,中共党员,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许昌市中心医院党委委员,许昌市中心医院副院长
许昌市中心医院老年退变性脊柱疾病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社会任职:
中国研究型医院脊柱脊髓学会国家常务委员;
中国神经脊柱学会国家青年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脊柱微创会诊专家组成员;
中国非公立医院脊柱脊髓学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多模态影像技术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学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脊柱脊髓损伤学会脊柱畸形矫正分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脊柱矫形矫正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科学普及学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许昌市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关荣誉:
2012年获许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017年许昌市中心医院优秀科主任奖;2018年获许昌市十大技术创新员工;2018年获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获许昌英才荣誉称号; 2019年获许昌市第十三批拔尖人才;2019年获许昌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20年获许昌市优秀技术英杰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