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4日发布 | 368阅读
脊髓脊柱-脊髓脊柱肿瘤
脊髓脊柱-围手术期处理和护理

许昌市中心医院脊柱脊髓外科王一公、菅炎鹏团队:后入路切除高位胸椎椎管内沙砾型脊膜瘤1例

姬康祁

许昌市中心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病例简介:

一般情况:73岁女性患者,因“双下肢麻木无力半年,加重1月”为主诉入院。

病史摘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表现无法长时间站立和行走,行走时有脚踩棉花感,未行治疗。1月前上述症状加重,目前需在家人搀扶下站立及行走,下肢麻木无力感加重,双乳平面以下麻木,腹部及双小腿有束带感,小便无力。于我院门诊行胸椎MRI提示:椎管内占位,考虑脊膜瘤,为求治疗来我院,门诊以“胸椎椎管内占位”为诊断收入病房。

专科检查:

胸椎生理曲度正常,胸背部压痛、叩击痛阴性,双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轻度增强,腹壁反射减弱,双乳头连线以下至足底触觉及痛温觉减退,会阴区感觉减弱。

术前检查

术前可对肿瘤位于椎管内节段行提前定位,术中节约定位时间

胸椎平扫+增强:MRI胸3椎体水平椎管内脊膜瘤可能性大,建议组织学检查

胸椎CT:胸2-3椎体水平椎管内占位,考虑脊膜瘤可能

治疗过程:

术前讨论:

姬康祁住院医师提出:

     患者为胸椎椎管内占位,根据入院后MRI平扫+增强提示:脊膜瘤,目前椎管内脊髓受压严重,患者已出现不完全性瘫痪症状,且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建议行椎管内占位切除。

刘伟杰主治医师提出:

     患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较差,入院后给予患者严格糖尿病饮食要求,且在内分泌科指导下胰岛素控制血糖1周,降低术后因血糖因素造成中枢系统感染风险。患者入院需对患者行采用 McCormick 脊髓功能分级,分级如下:Ⅰ级:神经功能正常;Ⅱ级:神经功能缺损影响肢体活动,仍能行走;Ⅲ级:稍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需支具或轮椅辅助行走;Ⅳ级:严重神经功能缺损,不能独立行走。本患者目前属于Ⅲ级。

菅炎鹏副主任医师提出:

     患者胸椎MRI平扫+增强显示肿瘤边界较清楚,可见硬脊膜尾征,基本可考虑为硬膜内髓外脊膜瘤,由于胸椎椎管空间较小,该肿瘤较大,且该肿瘤有部分钙化,提示与周围神经及硬膜粘连较紧密,在切除肿瘤过程中可能硬膜破损风险,本次手术采取后入路全椎板切除肿瘤,位于上胸段,上胸段脊髓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脊髓前后动脉,该肿瘤附着缘较长,肿瘤内可能有伴行血管,该血管可能也供应脊髓血供,应小心剥离,避免损伤血管。


王一公主任医师总结发言:

     患者目前初步诊断:胸椎椎管内占位,脊膜瘤?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椎管内脊膜瘤唯一有效的方法,患者术前 McCormick 脊髓功能分级为Ⅲ级,脊髓功能较差,提示脊髓操作代偿空间较小,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该肿瘤较大,椎管内对神经压迫较重,可采用后入路全椎板切除肿瘤,处理肿瘤基底部时可分离硬膜内外层,行内层基底部切除,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降低肿瘤复发率。

手术过程:

    全麻成功后,患者取俯卧位,术前G臂定位,沿胸3椎体水平行纵行手术标记,常规消毒术区皮肤,放置无菌单,以胸3椎体水平后正中切口纵行切开皮肤,做长约6cm直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筋膜,分离肌肉,暴露胸2、3棘突与椎板,双向牵开器牵开,钝性分离肌肉及软组织,利用明胶海绵填塞止血,钝性+锐性剥离椎旁肌肉显露胸2--3棘突椎板,高速磨钻沿椎板两侧开槽,咬骨钳咬除棘突,去除肌间韧带,揭盖式去除胸2椎板及胸3椎板,在胸2--胸3之间行全椎板扩大减压,显微镜下可见增生黄韧带,显微镜下彻底减压去除黄韧带,可见硬膜囊显露清晰,使用直切口切开硬膜,硬膜边缘悬吊到靠近骨骼的软组织,以实现最大可视范围。打开硬膜后可见红色椭圆形肿物位于脊髓背侧,脊髓受压向右侧偏移,显微镜下肿瘤表面电凝烧灼预止血后,由内向外纵行切开肿瘤外层鞘膜,可见暗红色沙砾样内容物向外翻出,肿瘤质地较脆,血供丰富,先行瘤内分块切除减压,通过狭窄侧向间隙瘤内减压,在分离肿瘤与脊髓界面,然后逐步实现肿瘤的分块切除。显微镜下找到肿瘤基底部,锐性+钝性分离肿瘤基底部硬脊膜内外层,切除硬脊膜内层,保留外层,从而达到彻底处理肿瘤基底部的目的。并给予基底部完整切除。取人工硬脑膜配合6-0 Prolene线显微镜下致密缝合硬膜,未见脑脊液流出。肿瘤整体约为1.6*1*0.5cm,创面严密止血后生物蛋白胶局部止血,将取下的病变组织留存,送检常规病理,再次显微镜下彻底止血,碘伏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放置负压引流管二根,皮内长约6cm。清点纱布、棉片、器械无误后,逐层缝合肌肉、肌膜、皮下,皮肤。手术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约200ml,未输血,病人已醒,病人自主呼吸恢复,双下肢活动良好,病人安全返回病房。

术后:

1.患者症状好转,双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双下肢麻木及大小便无力症状好转。

2.术后给予患者切口加压包扎,嘱患者侧卧位,常规应用可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例如头孢曲松预防感染,期间嘱患者避免用力咳嗽及Vasalva动作,12天后拆线。

3.加强术后对病人随访,并嘱患者定期复查胸椎MRI.

讨论:

    脊膜瘤是一种发生于椎管内的良性肿瘤, 多起源于内皮细胞或纤维细胞, 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源性肿瘤,约占椎管内肿25%[1]。主要发生于 40~70 岁的女性,其中约 75%~83%发生在胸椎[2], 脊膜瘤对放化疗等不敏感,通常需要手术完整切除肿瘤,预后满意,复发率低[3]。大部分脊膜瘤为硬膜下髓外占位性病变,极小部分生长于硬膜外,肿瘤与硬膜关联紧密。

     脊膜瘤的发病通常较慢。以肢体运动、感觉障碍、二便障碍起病为主,呈进行性加重。以胸段最为多见,颈段其次,腰骶段少见。以位于脊髓背外侧、腹外侧多见,完全位于腹侧少见。MRI 多为等T1、等 T2信号,多位于硬膜下脊髓外,增强后肿瘤多均匀一致强化,边界较清楚,可见硬脊膜尾征。少数病例可无硬脊膜尾征。MRI是椎管内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定位诊断可达100%,定性诊断也很高,主要与神经鞘瘤相鉴别[4] 。确诊脊膜瘤必须依赖于术后病理检查。

    手术切除是治疗脊膜瘤的惟一有效方法,可解除脊髓压迫,恢复脊髓功能[5] 。手术大多采用后正中入路,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也可以椎板成形或内固定术,显微外科技术下切除肿瘤。该患者主要考虑高位胸段病变,胸廓的保护使术后脊柱稳定性受影响较小,故以全椎板切除为主。这几种方式各有利弊,应个性化选择。全椎板切除是传统经典入路,手术迅速,暴露充分,缺点是术后可能出现脊柱不稳定。半椎板切除优点是手术创伤相对小,对神经脊髓的影响较小,术后恢复较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很小。椎板成形回植方式可保证脊柱的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术后脊髓黏连受压,且为复发性肿瘤再次手术预留空间和解剖完整性。

    Yamamuro 研究 25 例 Simpson 分级Ⅰ级切除的脊膜瘤病理,将肿瘤对硬膜的侵犯分为三度: Ⅰ度,硬膜炎症表现;Ⅱ度,硬膜内层受侵; Ⅲ度,硬膜全层受侵。根据该作者报导的病例中有 60% 为硬膜全层受侵,提示肿瘤切除后基底必须进行处理,以降低肿瘤复发率[6]。

总结

    对胸椎椎管内脊膜瘤,术前MR检查能清楚显示脊膜瘤与周边组织关系,术前CT可明确肿瘤钙化程度,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由于胸椎椎管较为狭小,且有胸廓保护使术后脊柱稳定性受影响较小,且采用后正中全椎板入路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脊膜瘤治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即使肿瘤位于脊髓腹侧,手术效果仍较好。术中切除肿瘤后可分离肿瘤基底部硬脊膜内外层,从而达到彻底处理肿瘤基底部的目的,降低肿瘤复发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术中精细操作,个性化采用脊柱内固定,保持脊柱稳定,椎管内脊膜瘤病人可获得较满意的预后结果。

参考文献:

[1] Yamane K, Tanaka M, Sugimoto Y, et al. Spinal metaplastic meningioma with osseous differentiation in the ventral thoracic spinal canal[J]. Acta Med Okayama, 2014, 68(5): 313-316. 

[2] 邹飞, 管韵致, 王洪立, 等.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构成—167 例病例分析[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4, 24(11): 991-994. 

[3] Cochran EJ, Schlauderaff A, Rand SD, et al. Spinal osteoblastic meningioma with hematopoiesis: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Ann Diagn Pathol, 2016, 24: 30-34.

[4] 胡涛 . MRI 对椎管脊膜瘤的应用价值研究 [J]. 中国 CT和MRI杂志, 2017, 15(2): 140-142.

[5] 田东, 姚军, 孙新国, 等 . 脊膜瘤的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 19(3): 176-178.

[6] Yamamuro K,Seichi A,Kimura A,et al. Hist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resected dura mater attached to spinal meningioma.Spine ( Phila Pa 1976) ,2012,37( 22) : E1398 - E1401.

王一公教授,男,中共党员,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许昌市中心医院党委委员,许昌市中心医院副院长

许昌市中心医院老年退变性脊柱疾病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社会任职:

中国研究型医院脊柱脊髓学会国家常务委员;

中国神经脊柱学会国家青年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脊柱微创会诊专家组成员;

中国非公立医院脊柱脊髓学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多模态影像技术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学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脊柱脊髓损伤学会脊柱畸形矫正分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脊柱矫形矫正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科学普及学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许昌市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关荣誉:

2012年获许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017年许昌市中心医院优秀科主任奖;2018年获许昌市十大技术创新员工;2018年获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获许昌英才荣誉称号; 2019年获许昌市第十三批拔尖人才;2019年获许昌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20年获许昌市优秀技术英杰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菅炎鹏,男,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

许昌市中心医院脊柱脊髓外科科室主任

许昌市中心医院老年退变性脊柱疾病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

年独立完成脊柱脊髓手术台次约700台/年

社会任职: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髓脊柱专业委员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脊柱微创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脊髓外科共建单位成员;

河南省健康科技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青年科技协会委员;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脊柱显微学组委员;

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康复专业委员会脊柱畸形矫正工作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脊柱脊髓损伤学会脊柱畸形矫形正分会委员;

河南省健康科技学会骨科疾病诊疗创新专委会委员;

许昌市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秘书委员;

许昌市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许昌市医学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许昌市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疼痛专业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相关荣誉:

2019年个人科研创新奖;

2020年第三届少林国际神经外科大会

第六届中原脑血管病论坛首届少林杯三等奖;

2020年许昌市十大技术创新职工;

2021年五一劳动奖章;

河南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科研情况:

近5年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并已结题,主持许昌市科技公关项目2项并已结题,参与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项目1项,参与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参与许昌市科技攻关项目3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中文期刊论文6篇。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