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7日发布 | 2108阅读
脑肿瘤-胶质瘤
小儿-儿童肿瘤
神经内科-神经内科

MET新视界|拓宽边界、靶向获益!伯瑞替尼治疗一例持续进展MET扩增儿童室管膜瘤案例,获影像学改善

唐燕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达人收藏

室管膜瘤是一组具有室管膜分化特征的界限清楚的大脑或脊髓神经胶质瘤,发生于成人和儿童。其来源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内衬的室管膜细胞,可发生于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占颅内胶质瘤的5%~6%,约69%发生于儿童,占儿童脑肿瘤的9%。室管膜瘤具有通过脑脊液在神经系统内(包括脊髓)播散的潜能,肿瘤的级别越高,转移的发生率也越高,全身性转移罕见。儿童颅内室管膜瘤发病高峰年龄为4~6岁,最常见于后颅窝,脊髓内亦可见。虽然目前已对开展了儿童视管膜瘤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但是临床实践表明,儿童室管膜瘤的治疗仍然是临床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尤其是婴幼儿室管膜瘤,因无法进行放疗,所以其预后明显不如成人[1-3]

本文报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燕来教授治疗一例儿童后颅窝室管膜瘤(WHO 3级)的案例。患者接受多次术后放疗化疗后仍快速进展,换用伯瑞替尼联合安罗替尼治疗3个月后影像学评估时,肿瘤病灶首次出现缩小,提示该靶向方案可能有效。


·背 景·

MET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在多种肿瘤中普遍存在,这种异常可能表现为c-Met蛋白的降解受阻或其表达水平异常升高[4-5]。当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MET结合时,会触发一连串的下游信号传导,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值得注意的是,MET信号通路与其他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之间存在交互作用,MET的异常活化还可能与EGFR、VEGFR、ALK、ROS1、RET等多靶点药物的耐药性有关[5-6]。MET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MET基因融合、MET外显子跳突、MET基因扩增以及MET蛋白过表达[7]等,且都与较差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伯瑞替尼作为一种高选择性的MET-TKI,在MET异常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中显示显著疗效和潜力。FUGEN研究表明,伯瑞替尼能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期,且耐受性良好[8]。作为国内截至目前唯一获批治疗脑胶质瘤和非小细胞肺癌双适应症的MET TKI,伯瑞替尼展现了单药以及与多种治疗手段联合应用的潜力,并可能通过早期干预延缓肿瘤复发,为未来应用于其他MET异常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前景。


基于这一背景,脑医汇-神外资讯与鞍石生物联合推出“MET新视界”栏目,汇聚神经肿瘤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共同探讨神经肿瘤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旨在规范诊断和治疗流程,促进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本期为大家带来一例伯瑞替尼治疗儿童室管膜瘤的病例,探讨伯瑞替尼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价值。


·患者诊疗经过·

患儿男性,7岁,因“无明显诱因头晕1月余”于2023年9月27日外院就医。


病史:患儿于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头晕,呈天旋地转感,发作频率约4-5天发作1次至1-2次/天,持续时间约1小时至半天不等,蹲下后起立常诱发,偶伴不能直行,行走欠稳,偶伴歪头视物,自行予药油涂抹后无明显好转,当地医院头颅、颈椎MR均未见异常,予理疗处理,无明显好转。当地卫生院予中成药(具体不详)口服治疗后头晕症状改善,未再发作。8天前晨起后再次出现头晕,症状同前,伴餐后呕吐1次,呈非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后头晕稍缓解,至外院住院治疗。入院后出现反复头痛,呈持续性疼痛,伴进食后呕吐,予脱水治疗后症状稍缓解。外院头颅MRI提示左侧桥小脑角区混杂信号占位,考虑肿瘤;幕上脑室轻度扩张积水


2023年9月28日于外院行“全麻下脑干及小脑桥脑角病损切除术+硬脑膜修补术”,病理诊断:(左侧CPA肿瘤)后颅窝室管膜瘤,WHO 3级,PFA组。


● 镜下所见:肿瘤,瘤细胞弥漫分布构成,局灶形成菊形团结构,局部区域细胞排列较密集,核分裂象易见,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可见较多出血坏死。

● 免疫组化:GFAP(+++),EMA(少量核旁点状+),CD56(+++),Ki67(热点区约40%+),Syn(-),CgA(-),CK(-),CAM5.2(-),Olig2(-),INI-1(+,表达未缺失),H3K27me3(肿瘤细胞表达缺失),NeuN(-),Nestin(+++),H3K27M(-)。


外院初次手术后肿瘤进展,放疗中止

术后影像学评估提示肿瘤未完全切除。患儿出现左耳听力下降,左眼睑膜充血水肿,左眼闭合不全,视物模糊,咳痰等症状。为控制病灶,于2023年12月22日开始行放疗(VMAT DT 54Gy/30F),仅放疗1次,因同日头颅MRI示术区见新生占位,较大层面大小约61mm×51mm,考虑肿瘤处于快速生长期;故暂停放疗计划


2023年12月24日患者因“头晕、头痛、发热”就诊,头部CT示:颅内占位性病变,脑积水,急诊行脑室外引流术。


2023年12月25日头部CT及MR示:左侧小脑半球占位,范围同前,灌注边缘增高、中心减低,考虑肿瘤进展,脑干、第四脑室受压;幕上脑积水较前好转。


2023年12月28日行“电生理监测下左侧乙状窦后入路,小脑、脑干病损切除术+硬膜修补+颅骨整合+神经内镜检查术”,病理诊断及建议:符合室管膜瘤(WHO 3级)


● 免疫组化结果:CK(-),S100(+),GFAP(+),Ki-67(热点区约30%+),PR(-),EMA(部分核旁点状+),Vimentin(+),P53(强弱不等+),Neu-N(-),IDH1(-,野生型),Oligo-2(-),Nestin(部分+),CD56(+)。


● 2024年1月19日基因检测:未发现具有明确或潜在临床意义的基因变异;临床意义不明的变异:ASXL1无义突变。


二次手术后启动放化疗,肿瘤再次进展

● 2024年1月29日于外院再次启动放疗,分A、B段,A段照射范围:残留病灶+瘤床+高危区。照射技术:IMRT,常规分割。处方剂量:PCTV/PTV:50.4Gy/1.8F。待A段放疗完成,行B段放疗。


● 2024年5月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就诊。

● 2024年5月16日头颅MR提示:左侧桥小脑角区多发病灶,局部较前增大;左侧脑干及小脑半球脑组织水肿、变性,范围增大;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受压;右侧侧脑室引流术后改变,引流管周围脑实质水肿;左侧幕下半球硬膜下积液,较前减少;左侧中耳乳突炎。

● 2024年5月28日起患者接受化疗方案,予长春新碱+伊立替康+替莫唑胺静脉化疗。6月6日起加用贝伐珠单抗治疗。

● 2025年3月30日MRI示:左侧桥小脑角区多发病灶,病灶范围较前增大,左侧小脑延髓池新增结节灶;左侧脑干及小脑半球脑组织萎缩、软化、变性,较前相仿;双侧小脑幕(左侧为著)及双侧幕上硬脑膜增厚、强化,较前相仿。右侧侧脑室引流术后,引流管周围脑实质水肿。

● 2025年5月27日基因检测结果:包含了两个不同时间点(组织1:2023年12月;组织2:2023年9月)的肿瘤组织样本进行对比。共检测到3个体细胞变异,分别是ASXL1无义突变、MET扩增(多倍体)、KMT2C错义突变。


启用伯瑞替尼+安罗替尼联合治疗方案,肿瘤首次出现缩小

● 2025年6月3日,启用伯瑞替尼(100mg bid)+安罗替尼(10mg qd)。

● 2025年6月23日复查:脑干-左侧小脑半球不规则肿块,考虑室管膜瘤再发可能性大;左侧小脑半球水肿,局部硬膜下积液,右侧脑室内引流管留置。颅脑DTI示脑干及左侧桥臂纤维束破坏。


2025.6.23 MRI


  • 2025年9月24日复查MRI:对比2025-06-23MRI,现脑干-左侧小脑半球不规则肿块,较前稍减小,强化稍减低;左侧小脑半球水肿,局部硬膜下积液,右侧脑室内引流管留置。颅脑DTI示脑干及左侧桥臂纤维束破坏。


2025.9.24 MRI


·病例小结·

本病例是一例患有后颅窝室管膜瘤(WHO 3级,PFA组)的儿童。患者在经历初始手术、术后早期肿瘤迅速生长、再次手术及放疗后,病情仍持续进展,后续的多轮联合化疗及贝伐珠单抗治疗也未能有效控制,凸显了PFA亚型室管膜瘤的难治性。此外,患儿因肿瘤压迫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表现为肢体活动障碍、无法自主进行吞咽、排便等基础活动,生活无法自理,需完全依赖他人照料。


治疗团队为寻找更多的治疗可能性,为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检测报告提示存在MET扩增(多倍体)。现有研究表明,ME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与胶质瘤的增殖、侵袭和化疗耐药密切相关[8]基于此分子特征,同时考虑到高级别脑瘤中异常血管生成的重要作用[9]及MET与VEGF信号通路间的潜在交叉对话[10],治疗团队确立了双靶点协同抑制的策略,于2025年6月启用伯瑞替尼联合安罗替尼方案。在开始该方案约三个月后,2025年9月的影像复查观察到了积极的迹象:此前持续进展的脑干-左侧小脑半球肿块首次出现了体积的缩小与强化程度的减低,表明疾病得到了初步的有效控制。


患儿的神经功能也得到根本性改善,此前因肿瘤压迫所致的运动、认知及生活自理障碍已完全改善。目前患儿可独立行走、自主完成穿衣、进食、洗漱等日常活动,学习与认知能力也同步恢复正常,生活质量获得了质的飞跃。


本病例表明,对于标准治疗应答不佳的难治性儿童室管膜瘤,在现有证据指导下,采用机制协同的靶向药物联合治疗,可能成为一种打破治疗僵局、诱导疾病缓解的可行策略。这一结果为后续类似病例的治疗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并强调了深入探索该类肿瘤分子特征以指导精准治疗的重要性。我们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控制肿瘤,更是最大程度地恢复儿童的身心功能与正常生活,从而实现真正有意义的临床获益。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王行富,等. 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室管膜肿瘤解读[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23,52(03):223-227.

2.儿童室管膜肿瘤诊疗规范(2021年版)

3.李昊. 儿童室管膜瘤临床诊疗的现状和展望[J]. 肿瘤, 2024, 44(9):953-962.

4.Gherardi, E., et al. The role of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in glioma progression[J].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12, 12(9): 637-651.

5.Han, S., et al. 中国肺癌杂志[J]. Zhongguo Fei Ai Za Zhi, 2020, 23(7): 609-614.

6.燕吉, 等. 医学研究杂志[J]. 医学研究杂志, 2019, 48(10): 184-187, 183.

7.2024 ASCO Annual Meeting, Abstract #2003.

8.Ayoub NM, et al .Med Oncol. 2021;38(12):143. Published 2021 Oct 19. doi:10.1007/s12032-021-01596-6

9.Lugano R, et al. A. Tumor angiogenesis: causes, consequenc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ell Mol Life Sci. 2020;77(9):1745-1770.

10.Chen TT, et al. MET Suppresses Epithelial VEGFR2 via Intracrine VEGF-induced Endoplasmic Reticulum-associated Degradation. EBioMedicine. 2015;2(5):406-420. Published 2015 Mar 28.


点击二维码查看MET新视界专栏


专家简介

唐燕来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香港大学荣誉副研究员

● 美国St.Jude儿童医院脑瘤Fellow,悉尼儿童医院/香港儿童医院培训2年

● 中国科协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广东省优青,广东省青年科技人才,广州市/港澳青托人才

● 主持国自然基金1项、国家外国专家项目1项、国家卫健委人才项目1项

● 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项

● 发表SCI 50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 获得中山大学及附属第一医院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二等奖

● 获得CSCO “35 under 35”最具潜力优秀青年肿瘤医师

● Advanced Science、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等SCI杂志审稿专家

● 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儿童血液病和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 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青委委员兼秘书

● 广东省医师学会儿科分会血液肿瘤学组委员

● 广东省抗癌学会儿童肿瘤专委会委员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