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也是最棘手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患者通常会接受手术、放疗及化疗等综合治疗,疗效仍有限,长期生存始终是难以突破的核心瓶颈。肿瘤电场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物理治疗方式,它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分裂过程,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带来了新的可能。
正值全球首个肿瘤电场治疗产品(商品名:爱普盾®)中国上市五周年之际,脑医汇-神外资讯特别推出“爱见新生”脑胶质瘤长生存病例栏目,汇聚真实病例,传递电场治疗的临床价值。五载耕耘,我们与您一同见证生命延续的力量,共探脑胶质瘤治疗新路径。
本期为大家分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杨群英主任医师、郭琤琤主任医师带来的肿瘤电场治疗病例分享。
专家精彩点评
点评专家简介
秦智勇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虹桥院区副院长,主任医师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神经肿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第三届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胶质瘤协作组第5届副组长
● 中国胶质瘤医疗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副主委
● 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有较丰富的经验,尤其是胶质瘤等恶性肿瘤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及新型物理治疗方式研发
秦智勇教授:
这是一个非常精彩且极具临床教学价值的病例,展示了对一例分子特征特殊的胶质母细胞瘤(GBM)进行成功的长病程管理,使患者获得了长达83个月(近7年)的生存期。这远高于GBM的中位生存期,其诊疗过程堪称GBM全程管理的典范。
一、 外科决策与诊断精准的关键作用
本案例的成功,首先得益于精准的外科决策。患者在初诊时即接受显微切除,尤其在首次治疗后疑似进展时,团队果断进行了二次手术,术后病理显示肿瘤活性下降(Ki-67由30%降至10%)、出现大片坏死,这充分证明了在合适时机进行外科干预,有效减除肿瘤负荷,对于打破进展僵局、延长患者生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初诊时即完成了全面的分子病理检测,为全程治疗奠定了精准的基石。
二、 分子导航下的多模态、动态化综合治疗
本例的成功,是分子生物学与临床治疗学完美结合的体现。
标准治疗奠基:严格执行STUPP方案,赢得了宝贵的初始无进展生存期。
靶向治疗的“精细狙击”:针对BRAF V600E突变,治疗方案从单药优化至“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双靶联合,实现了疗效提升与副作用控制,是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抗血管生成的“On & Off”艺术:对安罗替尼的灵活运用,在控制肿瘤与规避风险(如动脉瘤出血)间取得了巧妙平衡。
三、 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的坚持与患者管理的卓越成效
本病例尤为突出的一点,是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的长期、高依从性应用。从EF-14研究可知,TTFields的生存获益与每日佩戴时长密切相关。本例患者能从2020年初开始持续使用,并保持极高的日佩戴时长,这本身极为难得,它不仅是先进治疗设备的成功,更是医护团队在患者教育、随访支持和精细化管理的卓越成效的体现,是病情得以长期稳定的重要基石。
四、 经验启示与未来方向
这个病例给我们三大启示:
将GBM作为“慢性病”管理:通过“分子分型导航、多模态组合出击、动态调整应对耐药”的策略,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治疗的成功依赖于“外科干预、内科治疗和患者管理”三者的有机衔接与时序合理。这是一个全程管理系统性的胜利。
未来方向:面对最终可能出现的耐药,再次分子检测、探索新临床试验以及强化支持治疗,将是接下来的关键。
五、总结
这例病例雄辩地证明,即使面对最恶性的脑肿瘤,通过精准的外科决策、以分子病理为指导的个体化治疗、贯穿始终的综合管理以及患者良好的依从性,实现长期高质量的带瘤生存,是一条清晰可见的道路,它为神经肿瘤领域的同行提供了宝贵的信心与实践范本。
主诊医生点评
点评专家简介
牟永告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主任
● 一级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 CSCO神经系统肿瘤专委会前任主任委员
● 中国脑转移瘤协作组副组长
●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 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培养硕士博士30余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计划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在Cace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Neuro-oncology等杂志发表学术成果百余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著作2部,实用新型专利16项,发明专利5项,转化2项。广东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人民日报第六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医学科学家、胶质瘤单病种首席专家
牟永告教授:
这例病例很好地体现了我们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长期倡导的系统化综合治疗理念。患者从确诊至今生存83个月,既得益于外科干预的精准时机,也离不开多学科协作和全程管理的配合。
首先,整个治疗节奏非常顺畅。从初诊手术到术后放化疗、电场治疗,再到多线靶向治疗的分阶段引入,几乎没有出现延迟或中断。这正是中心MDT机制的优势所在——神外、放疗、内科、影像、病理多科联合决策,确保每个治疗节点都建立在充分评估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
其次,治疗的个体化和动态性非常突出。针对BRAF突变,我们团队采用了达拉菲尼+曲美替尼的上下游靶向联合,同时辅以安罗替尼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肿瘤稳定时有计划地进行药物“On & Off”调整,既控制病情又降低毒性。这种“动态平衡”的思路,是长期生存病例中非常值得推广的经验。
此外,患者的长期依从性也非常令人敬佩。电场治疗贯穿整个治疗周期,患者每日佩戴超过22小时,与我们建立的系统随访与护理支持密切相关。团队在治疗过程中不仅关注药物与影像学指标,也重视生活质量管理、皮肤保护和心理疏导,确保患者“坚持得下去,也愿意坚持”。
总体来看,这例患者的成功生存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整合+个体化精准管理的结果。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神经肿瘤领域的系统化诊疗体系,使患者能够在多线治疗中保持连贯性与安全性。这样的病例再次提醒我们:GBM虽凶险,但通过科学的全程管理与团队协作,仍然可以让患者获得长期生存与良好生活质量。
病例供稿专家简介
杨群英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主诊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 名誉科室主任
● 第十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M.D. Anderson癌症中心、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第九届“羊城好医师”
●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学同行评议神经肿瘤学委员会委员
●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
● 广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常委/儿童脑瘤学组副组长
●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神经外科管理分会常委
● 《医学参考报》神经肿瘤专刊常务编委
● 泛中南神经肿瘤联盟远程会诊负责人
● 专业特长:脑胶质瘤、脑生殖细胞肿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脑转移瘤、松果体母细胞瘤、原发脑淋巴瘤、中枢罕见恶性肿瘤等的化疗和靶向免疫药物治疗
● 学术成果:主持参与30余项神经肿瘤新药临床试验。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5项科研项目。主编《神经系统肿瘤化疗手册》,副主编《脑胶质瘤科普教育手册》。
郭琤琤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CSCO神经系统专家委员会常委兼秘书
● 广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委副主委
● 广东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神经肿瘤学组秘书
● 广东药学基层委员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青年科学家
● 擅长胶质瘤、脑转移瘤、生殖细胞肿瘤、淋巴瘤、髓母细胞瘤、中枢罕见恶性肿瘤的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 以第一作者发表英文论著20余篇,多个研究在国内外神经肿瘤大会上(SNO/ASNO/ASCO)口头报告及论文演示,参与及主要负责多个胶质瘤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
![]()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