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发布 | 1695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脑血管-动脉瘤

强易达Choydar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3例

洪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张桂运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蒋寅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强易达(Choydar)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小径输送

直径2-3mm支架可经其017微导管输送,直径3.25-3.75mm支架可经其021微导管输送,轻松到达小血管病变

017和021小径微导管对血管形态改变小,减少血管移位风险,减少小穿支出血风险


贴壁随形

Thermal Blue热处理技术加持,提升支架径向支撑力,保留了镍钛记忆金属所特有的形状记忆性与柔顺性,同时兼具与钴铬合金类似的径向支撑力,支架打开与贴壁性能优异


闭合头端

强易达每枚支架独立编织,实现支架远端闭合设计

头端无开放编织丝相互影响,支架头端打开性能优秀

一体化编织闭合头端,减少支架释放过程中对血管壁的损伤,降低围手术期血栓事件与远期血管内狭窄


更全规格

2.0-6.5mm直径,10-55mm长度,给术者提供更多选择


CASE 01

洪波:强易达(Choydar)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右侧前交通动脉瘤



病例小结



1.此病例位于大脑前交通动脉瘤,常规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双微导管治疗到位困难。使用强易达(Choydar)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可解决到位问题。

2.017微导管可以足够高到位,原位释放支架即可。无需过多操作。

3.镍钛合金材质,径向支撑力和材料柔顺性均衡,血管弯处无需过度推拉,支架打开良好。



01
病史信息


患者:男性,56岁。


主诉:发现前交通动脉瘤2周。


现病史:患者2周前因头晕就诊外院,查CTA见右侧A2段动脉瘤。否认头痛、意识不清、肢体无力等不适。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02
术前影像


术前正侧位造影:


术前影像:

03
术前诊断


术前诊断:前交通动脉瘤。


手术指征:动脉瘤部位经测量,动脉瘤瘤高/瘤体直径8.64*12.14mm、近端A1段血管直径约2.71mm,远端载瘤动脉直径约2.4mm、FD拟覆盖血管长度25mm。


手术方案: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辅助弹簧圈栓塞。


04
术中器械


8F长鞘

6F 115cm中间导管

0.014" 微导丝

弹簧圈微导管

弹簧圈

2.5mm*25mm 强易达(Choydar)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强易达密网支架配套0.017"系统微导管

05
手术过程


通路建立,微导丝指引支架微导管到位,支架微导管头端到达对侧大脑前以远约3-4cm处。


弹簧圈微导管输送一个圈暂未解脱,通过支架微导管输送支架到位。


操作细节:

远端锚定:微导管到位后,将支架和微导管整体回撤至预设定的锚定位置锚定。


持续释放支架直至支架50%mark点出现,继续回撤微导管观察支架打开及贴壁状态,可以看到动脉瘤颈口处迂曲血管处支架打开良好。


固定并给予支架输送杆一定的力,回撤微导管,支架尾端继续释放。


支架完全释放后, 继续填塞弹簧圈至动脉瘤腔内,造影显示有滞留。


术后即刻影像:


CASE 02

张桂运:强易达(Choydar)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左侧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病例小结



1.病变位于后循环P2段,常规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通路到位困难、易复发。使用强易达(Choydar)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顺利到达病变部位。

2.0.017"微导管可以足够高到位,支撑及输送性好,支架远端锚定稳定,可根据病变位置采用原位释放或回撤释放支架,无需过多推挤操作。

3.镍钛合金的材质,柔顺性较好,输送顺畅,显影好,头尾端打开迅速,转弯处贴壁良好。



01
病史信息


患者:女性,30岁。


主诉:头痛不适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一周余。


病史:患者自发头痛一周余,发作部位位于左颞部,疼痛伴恶心不适,无四肢乏力,无呕吐。


术前查体:头颅核磁可见左侧环池区高信号表现,CTA可见左侧大脑后动脉P2段梭形动脉瘤。


初步诊断:左侧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02
术前影像


正侧位造影见左侧大脑后动脉分叉处动脉瘤。


03
术前测量及手术策略


策略:经导管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


测量:动脉瘤大小:13.38*5.75mm,近端血管直径约1.70-2.05mm之间;远端血管直径1.63mm。

04
术中器械



泥鳅导丝+8F短鞘

6F 90cm 长鞘

6F 125cm 支撑导管

弹簧圈微导管+弹簧圈

微导丝、Plus灌注

2.5mm*25mm 强易达(Choydar)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Accessway 0.017"强易达FD输送微导管

05
手术过程


予以股动脉穿刺,置入8F鞘,造影评估后,在路径图下建立通路使用6F 115cm中间导管在导丝导引下输送至左侧椎动脉V4段,选取工作角度后,使用微导丝辅助支架微导管超选至左侧大脑后动脉P2段以远。另一根微导管超选至动脉瘤体内。


选择2.5mm*25mm 强易达(Choydar)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在路图下推送支架到位,之后选择1枚5*20mm弹簧圈,经弹簧圈微导管部分释放弹簧圈,释放过程当中,发现支架头端锚定过远,在调整支架头端锚定位置之后,继续释放支架。支架半释放后,继续填塞弹簧圈,直至弹簧圈完全填入动脉瘤腔内。此时继续释放支架,直至支架完全打开。观察整个支架贴壁良好,弹簧圈稳定,随即完全解脱弹簧圈。


整个系统及支架稳定,近端打开良好。


术后造影:动脉瘤内可见血流流速减缓。Dyna CT下显示支架形态与贴壁良好。




CASE 03

蒋寅:强易达(Choydar)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大脑前动脉A2-A3处动脉瘤



病例小结



1.两处病变位于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远端A2-A3处动脉瘤,常规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到位困难,步骤繁琐。使用强易达(Choydar)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可解决到位问题。

2.017微导管可以足够高到位,原位释放支架即可,无需过多推挤操作。

3.镍钛合金的材质,柔顺性较好,输送顺畅,显影好,头尾端打开,转弯处贴壁良好。



01
病史信息


患者:男性,46岁。


病史:患者三年前突发右侧大脑前动脉A3膝段动脉瘤破裂出血,高血压。后于我院行DSA见:

右侧大脑前动脉胼缘动脉分叉处见小动脉瘤大小约0.8*1*2mm

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见小动脉瘤,大小约1*1.5*2mm

右侧大脑前动脉A3段见动脉瘤,大小约4*3*3mm,瘤顶呈小泡状突起,指向左前上方。考虑责任动脉瘤。后于2022-3行全麻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顺利


主诉:一月前DSA造影,见右侧大脑前动脉A2-A3交界,胼周胼缘动脉分叉处见动脉瘤显影,大小1.1*1.8mm左右,瘤颈宽,较前次造影影像增大;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见动脉瘤显影,大小约1.7*2.3mm左右,瘤颈宽,较前次造影影像增大。


术前查体:神清,颈软,肌张力不高,双侧肢体肌力V级对称,腱反射(++),陈挛(-),高血压。


初步诊断: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右侧大脑前动脉A2-A3胼周动脉胼缘动脉交界处动脉瘤。

02
术前影像


开颅术前CT影像:


术前1年前影像:见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突起,右侧大脑前A2-A3处突起。


术前1个月前影像:未见动脉瘤出血,右侧大脑中分叉处动脉瘤、右侧大脑前动脉A2-A3段分叉处动脉瘤明显增大。


术前DSA影像:

测量右侧大脑前A2-A3分叉动脉瘤大小及治疗方案中,支架远近端放置的位置及长度,定位明确,症状、影像显示清晰,符合手术指征。



03
术中器械



泥鳅导丝+8F短鞘

6F 90cm 长鞘

6F 115cm 支撑导管

微导丝

2.5mm*20mm/2.5mm*25mm 强易达(Choydar)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Accessway 0.017"强易达FD输送微导管

05
手术过程


在泥鳅导丝、多功能导管同轴下,先行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建立通路,并在微导丝导引下进行微导管到位,支架头端缓慢释放,直至50%mark点显露。


第一根密网支架缓慢释放直至完全释放。


第二处病变部位在微导丝导引下微导管建立大脑前通路,微导管到位,释放支架,支架头端导丝露出。


支架到位后进行释放,轻推支架输送导丝,缓慢回撤微导管,持续缓慢释放支架,直至50%释放点已显示,支架迅速打开。


术后影像:大脑前A2-A3段支架最后释放,正位和侧位造影示血流通常。


术后2处病变部位Dyna CT等影像:显示贴壁良好,形态清晰。


术后3个月复查影像:恢复良好。



术者简介


洪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主任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神经介入中心访问学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


张桂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学博士,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疾病临床医学中心脑神经血管介入科行政副主任。师从著名神经血管介入奠基人凌锋教授

专业特长:擅⻓各类脑、脊髓血管病的微创介入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首届及第二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显微神经外科疾病学组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第三、四届⻘年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眩晕病专业委员会血管学组成员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第九届委员会脑血管病学组成员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第十届、十一届委员会介入学组成员

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出血性脑血管病规范化诊治学组成员

在核心和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中华系列杂志3篇,SCI收录7篇,参编著作1部,参译著作2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各级课题3项。2024年度昆仑英才·领军人才。在颅内中小血管狭窄介入治疗领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世界上首个将微导管输送的编织支架应用于静脉窦狭窄患者并获得长期稳定的疗效。作为分中心PI主持多项多中心临床实验研究和器械转化研究


蒋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硕士,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1997年至今一直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

2015年首批获得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证书

2017年至今一直为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员







点击左侧二维码

进入畅医达品牌专区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