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月刊”每月回顾经典病例,针对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提出最优治疗方案。病例包括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疾病、脊柱脊髓疾病等。科室经历20余年发展,已形成以神经外科为先导、肿瘤专科为特色、专家有特长、专病专治的特点,拥有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可以保持同步发展的神经外科专科队伍。科室目前可开展精准外科体系治疗脑胶质瘤、经鼻内镜下鞍区肿瘤切除手术、复杂颅内颅内动脉瘤介入及夹闭手术、脊柱脊髓肿瘤及退行性病变微创手术、神经导航或机器人辅助下脑内组织穿刺活检技术、神经内镜下脑室内、松果体区肿物切除、神经内镜与显微镜双镜联合行大脑深部、颅底的复杂肿瘤切除等。
本期为大家分享,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病例精彩内容: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欢迎阅读和分享!
病史摘要
女性,60岁。
头昏5天,检查发现动脉瘤4天入院。
神经系统查体(—)。
外院CTA报告示左侧C5-C7段多发动脉瘤,大小分别为5*3.5mm、6*2.6mm。入院后给予DSA造影证实多发动脉瘤如下图:
根据3D-DSA表现,这种相邻的颈内动脉多发动脉瘤,非常适合使用血流导向装置进行治疗。
3D-DSA造影显示左侧颈内动脉C5及C7段多发动脉瘤。
手术指征:颅内多发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后交通段,均朝向下方,形态欠规则,有介入手术指征。
治疗策略
患者动脉瘤体积偏大,形态不规则,瘤颈为宽颈动脉瘤,选用普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较复杂,并且难以达到血流重建效果,跟患者及家属交代情况后,选择行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
预计锚定区域:远端计划锚定在左侧大脑前、中动脉分叉近端,近端计划锚定在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水平段。根据术前测量,计划选用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41-20。
相关风险及困难
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眼动脉段合并轻度狭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选择4.1*20mm,直径较大,可能在狭窄处打开有困难。
远端锚定点到动脉瘤颈距离较近,血管有一定迂曲,后撤支架时有向近端滑动到动脉瘤颈处的风险。
手术过程
中间导管高位支撑,微导丝顺利跨越动脉瘤颈超选至中动脉M2远端。送入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缓慢回撤支架微导管,通过推拉技术,支架头端完全打开。
系统整体后撤,将支架前端退入颈内动脉末端,造影确认支架远端锚定点位于颈内动脉分叉部近端。
支架释放完成后,微导丝成袢按摩促进支架贴壁。
密网支架完全打开,位置及贴壁良好,动脉瘤内部分造影剂滞留,支架重建可见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贴壁良好,锚定区域位于预定区域内。
血流导向装置适应症:
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 devices,FD)被广泛用于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大多数证据来自于Pipeline栓塞装置(PED)的应用,起初用于仅被FDA批准用于治疗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成人(22岁及22岁以上)颈内动脉岩段至垂体上动脉开口处近端的大或巨大宽颈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式, 血流导向装置出现前,对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最主要表现为“瘤内栓塞”, 神经介入领域的进展主要集中在辅助装置和技术(球囊、微导管、架桥支架), 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实现了动脉瘤介入治疗从“瘤内栓塞”到“血管重建”理念的转变。
此次病例选用的Lattice密网支架采用金属丝编织的机械球囊代替输送导丝,以支架内部机械球囊的膨胀帮助FD更好扩张,极大改进贴壁性能,串联的球囊显影标志可以帮助支架精确定位,球囊的膨胀短缩使输送导丝头端稳定,避免其他FD释放时输送导丝向远端移位带来的风险。自带的机械球囊,帮助支架更好打开,过虹吸弯时无卡顿,贴壁充分;术者可通过机械球囊之间的Marker,判断支架释放进度。Lattice为钴铬合金支架,径向支撑力强,完整覆盖瘤颈通体显影。
参考文献
[1]Wang CB, Shi WW, Zhang GX, et al. Flow diverter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aneurysms. A meta-analysis [J]. Neuroradiology,2016,58(4):391-400.
[2]Liang F,Zhang Y, Yan P, et al.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 after the use of the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World Neurosurg,2019,127: e888-e895.
[3]Bender MT, Colby GP, Jiang B, et al. Flow diversion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aneurysms: a single-institution series of 59 cases[J]. Neurosurgery,2019,84(1):206-216.
[4]Yang H, Li Y, Jiang Y. Insufficient platelet inhibition and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fter stent placement [J].J Neurosurg,2016,125(2):247-253.
[5]Hwang G, Huh W, Lee JS,et al. Standard VS modified antiplatelet preparation for preventing thromboemboli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 undergoing coil embolization for an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AMA Neurol,2015,72(7):764-772.
专家简介
杨海峰 主任医师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主要从事神经系统肿瘤的显微手术及内镜手术治疗及恶性脑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
● 近5年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高水平SCI文章20余篇
● 学会任职: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神经病学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脑神经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脑膜瘤多学科诊疗协作组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医生杂志审稿专家,美国Cleveland Clinic访问学者
阮健 副主任医师
●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德国Klinikum Kassel神经外科访问学者
●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显微神经外科实验室访问学者,作为Research Fellow进行颅底显微解剖研究及训练一年
●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进修学习
● 欧美同学会颅底外科分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 重庆市医师协会青年医师委员会委员
● 主要从事神经系统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及脑血管疾病神经介入治疗
陈杰 副主任医师
● 医学硕士
● 德国格拉夫斯瓦尔德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访问学者
● 重庆市第九批援巴布亚新几内亚医疗队员
● 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
● 重庆市抗癌协会会员
● 中国抗癌协会会员
● 擅长各种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治,对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等肿瘤的综合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机器人脑病变活检术
科室简介
01
科室简介:
02
科室人员构成:
03
科室特色:
(1)现代精准外科体系治疗脑胶质瘤;
(2)经鼻内镜下鞍区肿瘤切除手术,包括常见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侧颅底肿瘤等;
(3)复杂颅内颅内动脉瘤介入及夹闭手术;
(4)神经导航或机器人辅助下脑内组织穿刺活检技术;
(5)神经内镜下脑室内、松果体区肿物切除以及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技术治疗脑积水;
(6)脊柱脊髓微创切除及固定手术;
(7)神经内镜与显微镜双镜联合行大脑深部、颅底的复杂肿瘤切除。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更多内容
![]()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