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期为大家分享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彭瀚教授、杨华教授、向欣教授带来的WEB™ 自膨式动脉瘤瘤内栓塞器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欢迎广大同道阅读、交流、探讨!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58岁。
主诉:头晕、头痛3天。
现病史: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无口吐白沫,无意识障碍,无晕厥等不适,遂就诊于下级医院。颅脑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额叶脑出血。患者为进一步诊疗就诊于我院急诊,急诊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收入我科,患者自患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欠佳。
既往史:糖尿病,心脏病。
入院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动脉瘤;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动脉瘤;右侧额叶脑出血:2型糖尿病: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
术前影像检查
3D造影:
3D重建:
治疗策略
通过3D旋转和造影可以看出动脉瘤为右侧大脑中分叉部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动脉瘤远端近端均有子囊。
手术备选方案:
1.开颅
2.支架辅助栓塞
支架辅助操作较复杂,且该动脉瘤再破裂风险高,同时释放支架术后需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3.球囊辅助栓塞
动脉瘤为宽颈,球囊泄压后弹簧圈处于不稳定状态,风险较高。
4.WEB™瘤内扰流装置植入+弹簧圈栓塞
瘤内扰流装置WEB™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有效封堵瘤颈即可达到治疗效果,同时避免患者长期服药。
手术方案
方案1:动脉瘤横向放入近端子囊内,远端填圈。
方案2:WEB™放入动脉瘤主体,不填圈。
方案3:WEB™放入动脉瘤主体,远近端子囊填圈。
方案4:远端子囊填圈,WEB™放入动脉瘤主体封堵瘤颈,根据情况再决定近端子囊是否填圈。
手术方案
方案1:考虑到WEB™比较柔软,释放时远端若无支撑,可能会“主动”膨到动脉瘤主体远处去,无法稳定,同时近端子囊较小,WEB™不易选型。
方案2:远端子囊出血风险较高,不填圈有一定风险。
方案3:远近端子囊填圈,动脉瘤主体放WEB™。
方案4:远端子囊填圈后,近端子囊预置微导管,WEB™放入动脉瘤主体封堵瘤颈,根据情况再决定近端子囊是否填圈。
最终决定选择方案4。
动脉瘤测量
动脉瘤主体平均宽度5.50mm,最小高度6.90mm。
计划植入WEB™ SL 7mm*5mm。
术中器械选择
6F 90cm 长鞘
6F 125cm 中间管
0.014" 200cm 导丝
VIA™ 21-154 微导管
微导管
WEB™ SL 7mm*5mm
4*8、3*6、2*6弹簧圈
弹簧圈解脱器
WEB™解脱器
手术过程
工作角度造影。
弹簧圈微导管超选远端子囊。
远端子囊填入弹簧圈后造影。
VIA™微导管到位。
弹簧圈微导管预置于近端子囊。
WEB™释放后造影。
调整WEB™近端位置后造影。
回拉WEB™近端封堵瘤颈。
考虑到弹簧圈微导管可能在瘤颈对WEB™贴壁形成干扰,撤出弹簧圈微导管后再次调整WEB™近端位置。
回拉调整WEB™,封堵瘤颈。
动脉瘤主体远端已不显影,瘤内造影剂滞留。
WEB™解脱后造影
解脱后侧位造影
术后3D。
术后体会
1、WEB™在破裂动脉瘤中使用是有效且安全的,避免了支架的使用,手术操作时间短且术后也无需长期使用抗板药物
2、WEB™的设计特点是近端的高金属覆盖率(62%),应用WEB治疗动脉瘤时考虑有效瘤颈即可,良好的贴壁和瘤颈封堵就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3、WEB™也可与其他器械如弹簧圈,辅助支架,球囊等联合治疗动脉瘤。
术者简介
彭瀚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博士
中国中西医介入专委会青年委员
贵州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贵州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常委
贵州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贵州省神经外科质量控制中心秘书
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贵州省医学科学二等奖
曾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上海华山医院,上海中山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进修学习。擅长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疗(包括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痿颈内动脉海绵窑痿、硬脊膜动静脉痿、颈内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等疾病的诊疗)以及各类颅内占位性疾病及颅脑损伤疾病的诊治。2013年以来一直从事神经外科基础、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尤其在各类出血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开颅手术及神经介入手术治疗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SCl论文9篇,国内学术论文9篇,参与编写专业著作3部,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及市级科研课题项目
杨华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医科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外科教研室副主任,神经外科主任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内镜微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委
贵州省卒中学会副会长
贵州省神经介入分会主委
贵州省神经外科分会副主委
贵州省省管专家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持神经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从事神经外科31年。专业特长:擅长脑血管病、脑肿瘤及脑外伤诊治与神经外科锁孔微创治疗
教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0篇,其中SCⅠ论文12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4部,经常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在临床教学工作中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成果转化二等奖,以及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贵州青年科技奖3项,获国家专利6项
向欣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卒中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
中国卒中协会贵州省分会常委
贵州省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
贵阳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科学会常委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委
1998年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至中山大学及第三军医大学就读神经外科学硕士及博士,2019年赴英国King’s College Hospital 访问学习。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主要从事神经系统血管疾病,包括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急性脑梗死,颅内外血管狭窄的介入及显微外科治疗。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市级课题多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1项,曾获贵州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贵州省医学科学奖及贵州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各一项。在SCI、国家级及省级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参译神经外科领域专著3部
团队介绍
1. 四个病区,7个亚专业组,192张床位;
2. 130位医务人员,年手术量达4000余台;
3. 我科神经介入团队医生12人,每年神经介入造影加治疗1800台,缺血性、出血性疾病全覆盖。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