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6日发布 | 1236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脑血管-动脉瘤

【聚汇医声】J-Tube™密网支架治疗左侧大脑前动脉A2-A3段动脉瘤

钱聪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达人收藏



前言





















颅内动脉瘤作为神经介入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其治疗策略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患者预后。传统治疗手段在面对复杂解剖结构的动脉瘤时,常面临支架贴壁不良、远期闭塞率不理想等难题。J-Tub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问世,以其创新的钴铬DFT材质和独特的球化处理工艺,为复杂动脉瘤治疗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病例信息



患者:男性,37岁。


主诉: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月余。


现病史左侧大脑前动脉A2-A3段迂曲动脉瘤,最大瘤体约11*13mm,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眩晕,无听力减退,无视力下降,无肢体麻木,无肢体抽搐等不适。胃纳夜眠尚可,二便无殊。


既往史:否认传染病史、心脏病、冠心病、肾炎、脑血管意外、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史,否认重大手术外伤史,否认中毒、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进行。糖尿病既往史:无。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精神可,对答切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四肢各关节活动可,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术前评估



载瘤动脉直径:

远端:2.38mm

近端:2.8mm

动脉瘤尺寸:8.4mm*12.3mm



治疗方案



考虑左侧大脑前动脉A2-A3段迂曲,最大瘤体约11mm*13mm,手术指征明确,选择J-Tub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动脉瘤远期复发风险,保证载瘤动脉通畅。






长鞘:6F 90cm

支撑导管:5F 115cm

导丝:0.014" 200cm

支架微导管:0.021"

密网支架:J-Tube™ 3.0mm*30mm





术前正侧位造影,动脉瘤载瘤动脉远端2.38mm,近端2.86mm,预计覆盖血管段长度约34mm,选择J-Tube™ 3.0mm*30mm密网支架


动脉瘤正侧位造影。


0.021"微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超选至目标位置。


J-Tube™ 3.0mm*30mm密网支架输送到位。


J-Tube™ 3.0mm*30mm密网支架原位释放,支架打开顺畅,透视下可见贴壁良好。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栓塞效果满意,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导流效应显著。


术后3D重建可见J-Tube™显影清晰,支架与载瘤动脉贴壁良好,远近端覆盖充分。





1. 创新的远端球化处理,最大化输送安全性

J-Tube™输送系统头端采用了独特的球化处理工艺,使其在通过迂曲纤细的远端血管时,能够显著降低对血管内皮的摩擦与刺激,有效规避了术中血管痉挛或损伤的风险。这一设计细节体现了“以患者安全为本”的工程学理念,为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关键保障。

2. 优异的柔顺性与贴壁性,确保即刻血流重塑

术中采用原位释放技术,支架展开过程顺畅无滞涩,一次性释放成功。术后造影及三维重建均证实,支架与载瘤动脉管壁实现了高顺应性贴壁。完美贴壁是形成有效血流导向、促进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并最终达到解剖治愈的基石。

3. 全段高显影与精准锚定,实现可视可控

J-Tube™由复合钴铬铂钨合金丝编织而成。在透视下,支架通体清晰可视。这一特性便于术者在释放过程中实时判断支架位置、打开形态和贴壁情况,从而实现精准锚定和释放,极大提升了手术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4. 短裙边设计与强支撑力

支架远近端有短裙边设计,使支架整体稳定锚定。钴铬合金材质赋予支架优异的径向支撑力,维持长期状态稳定,为血管内皮化提供了坚实的脚手架。




钱聪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医学博士,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

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组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青年委员;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脑血管病精准诊治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擅长:神经外科工作15年,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比如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与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尤其擅长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独立开展巨大复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病例的复合手术治疗

学术成果:在脑血管病相关领域(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烟雾病、硬脑膜动静脉瘘、急性缺血性中风等)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一作或者通讯作者发表十余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JNIS杂志中文版青年编委


产品介绍



聚芯医疗









点击左侧二维码

进入聚芯品牌专区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