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5日发布 | 883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脑血管-动脉瘤

Lattice Time|应用Lattice治疗颈内动脉C6段巨型动脉瘤

水少锋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朱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吴垠垠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01


临床信息



患者女性,60岁。


主诉:脑动脉瘤介入术后10年,头晕头痛5年,左眼失明1年。


现病史:10年前,患者因头部不适在当地医院检查磁共振显示双侧颈内动脉动脉瘤,左侧偏大。遂行左侧颈内动脉密网支架置入治疗动脉瘤,术后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相关资料已丢失)。术后左眼逐渐出现视物重影并间断头痛。1年前左眼出现失明,伴有左侧面部胀痛症状,持续性加重。来我院前1周,在当地行头部CT检查显示左侧鞍区巨大占位,考虑动脉瘤增大表现。


既往史: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无糖尿病史,无外伤、输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查体:左侧瞳孔直径约5mm,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四肢肌力可,活动无异常。


术前检查


02



术前左侧颈内动脉正侧位及3D造影显示,C6段巨大型动脉瘤,射流征明显。

左侧动脉瘤分析:

通路困难,载瘤动脉近端有一密网支架,且伴有局限性狭窄,对于支架的到位和释放均带来难度。


右侧动脉瘤分析:

造影显示右侧C5段有一枚巨大动脉瘤,路径迂曲,计划分期治疗。



术中测量




载瘤动脉直径:远端 3.98mm;近端 4.02mm

覆盖长度:2.77cm

动脉瘤瘤颈宽度:4mm







治疗方案

选择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球囊扩张+动脉瘤栓塞。



术中使用材料

6F 90cm长鞘

6F 125cm远端通路导管

Sine 27微导管

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4.1mm*25mm,4个机械球囊

3mm*10mm颅内球囊扩张导管

弹簧圈微导管

弹簧圈(六枚):两枚25mm*50cm,20mm*50cm,9mm*30cm,7mm*30mm,6mm*20cm

03


手术过程


使用125cm中间导管上高支撑整体通路,微导管置于动脉瘤内,将Sine 27微导管到位左侧大脑中动脉后,输送Lattice到位,预备释放。



原密网支架远端未覆盖瘤颈,并且伴有狭窄:先行释放Lattice远端至中段,头端支架打开完整,超选弹簧圈微导管至瘤内,填塞弹簧圈,后完全释放Lattice,全程保持支架及通路稳定,释放完毕后,使用3mm*10mm球囊扩张导管对狭窄段行进一步扩张治疗。


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内几乎不显影,载瘤动脉血流正常,各分支血管通畅。



随访情况

术后3周患者再来我院处理对侧动脉瘤,使用Lattice 4.4mm*20mm进行血流导向治疗。术中复查造影显示原左侧脑动脉瘤仅瘤颈区有少量残留,瘤腔已大部分闭合。







总结体会

对于此类巨大型动脉瘤的治疗,使用密网支架可减少弹簧圈的用量,血流导向明显。

本病例路径迂曲,使用长鞘与中间导管配合可高到位,稳定通路,Lattice在此情况下,顺利到位,通过性较好。

Lattice作为钴铬支架,径向支撑力强,利用机械球囊能够很好地打开头端、锚定血管。

若载瘤动脉合并狭窄,行球囊扩张成型处理,可更好地维持及重塑血管。

若双侧颈内动脉动脉瘤均需使用密网支架治疗,建议分期治疗,以免支架内血栓形成后造成灾难性后果。








术者简介


水少锋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介入科副主任

中国放射学分会介入放射学学组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河南省神经内科医师学会神经介入学组组长等学术职务。担任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杂志编委。专业从事神经血管疾病介入诊断及介入治疗2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SCI论著6篇,参编专著6部、其中副主编1部主编1部


朱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主治医生

主要从事神经介入方向工作


吴垠垠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2年至今工作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跟随水少锋教授从事神经介入工作。擅长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颅内静脉窦血栓、脊髓血管病等各种缺血性和出血性疾病的治疗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