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9日发布 | 1270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脑血管-动脉瘤

【聚汇医声】J-Tube™密网支架治疗右侧颈内动脉C7段多发动脉瘤

林浩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吴光亮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达人收藏



前言





















颅内动脉瘤作为神经介入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其治疗策略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患者预后。传统治疗手段在面对复杂解剖结构的动脉瘤时,常面临支架贴壁不良、远期闭塞率不理想等难题。J-Tub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问世,以其创新的钴铬DFT材质和独特的球化处理工艺,为复杂动脉瘤治疗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本期病例亮点:

变类型:右侧颈内动脉C7段多发动脉瘤

技术难点:主瘤体较大形状不规则存在短期破裂风险,动脉瘤近心端,存在严重狭窄

创新方案:采用高径向支撑力的J-Tube™密网支架系统

手术专家: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林浩团队



病例信息



患者:女性,81岁。


主诉:双下肢乏力3天,反应迟钝1天。


现病史:患者8月17日突发出现双下肢乏力,左下肢为主,行走困难,无肢体疼痛、发绀、发冷、麻木,无言语不利、头晕头痛、视物重影、视野缺失、吞咽困难。8月19日在上症的基础上家属发现其反应迟钝,言语含糊,对答不切题,理解能力下降,余症状同前。


既往史1周前左锁骨下骨折史,发现血压增高1周。


神经系统查体:NIHSS 5分,GCS:E3V5M6,言语流利,构音含糊,定向力、注意力、计算力、理解力、记忆力下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无眼震及凝视,双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左下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5-级,左上肢因锁骨骨折固定(肌力、肌张力未查),左侧巴氏征(+)。



术前诊断



术前诊断:右侧颈内动脉C7段多发动脉瘤。


治疗方案:采用J-Tube™密网支架植入搭配弹簧圈栓塞进行治疗,降低动脉瘤远期复发风险。





长鞘:8F 90cm

支撑导管:6F 115cm

导丝:0.014”300cm

微导管:0.021”150cm

密网支架:J-Tube™ 3.5mm*25mm

球囊导管:2.0mm×15mm



术前造影



术前正侧位造影:

正位造影

侧位造影


3D造影:动脉瘤近心端存在严重狭窄。



术前测量



测量选型:

动脉瘤远端最大直径:2.04mm。

动脉瘤近端最大直径:3.52mm。


预计覆盖长度:30.8mm。





微导丝超选至大脑中动脉,中间导管上高,微导丝引导球囊导管到达动脉瘤近端狭窄段,随后进行扩张。

球囊到位


球扩


扩张后血管狭窄明显改善。


交换支架微导管并输送至大脑中,继续输送弹簧圈微导管,使其到位至动脉瘤腔内。

支架微导管输送


弹簧圈微导管到位


先进行弹簧圈栓塞,待弹簧圈栓塞快完成时不进行解脱,这个时候进行支架推送释放。

支架输送


支架头端打开


J-Tube™支架打开至瘤颈段时瘤颈处弹簧圈与密网位置冲突,回撤弹簧圈让出瘤颈位置,继续释放J-Tube™,动脉瘤颈处打开满意。

回撤弹簧圈


支架中段打开


完成剩余弹簧圈栓塞并解脱,撤出弹簧圈微导管。支架完全释放,整体打开良好。

撤出栓塞微导管


支架完全释放


微导管上行后支架尾端形态明显改善,随后使用微导丝按摩,最终支架形态满意贴壁良好。

导管上行


导丝按摩


最终形态


术后标准正侧位造影,载瘤动脉血流通畅,分支血管显影正常。

正位造影

侧位造影





1. 国内首创:DFT钴铬包芯铂丝,兼具高径向支撑力与全丝显影特性,确保精准释放与长期稳定性。

2. 国际首创:首家头端球化处理工艺,显著降低推送阻力(较传统支架减少约40%),提升迂曲血管通过成功率。

3. 贴壁性强:支架充分贴壁不仅能促进动脉瘤愈合,还可有效降低血栓风险。本例术后造影显示瘤内显著造影剂滞留,且分支血管通畅,证实J-Tube™实现了理想的血流导向效果。




林浩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脑病内二科,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脑血管病科科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培训基地(广东省中医院)神经介入培训组秘书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卒中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广东省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传统医学会心脑同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在神经外科血管组完成神经血管疾病诊治基础培训,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诊疗中心进修神经介入诊疗

多年来致力于脑血管疾病的多模式综合诊疗方案(神经介入、显微外科、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擅长神经介入诊治各种脑血管疾病,对颅内动脉狭窄/闭塞、颅内动脉瘤、硬脑膜动静脉瘘等疾病有独到的见解

主持、参与各级科研课题多项,发表SCI/核心论文多篇,作为主要编委参与编著《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病例精粹》


吴光亮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医急症研究重点实验室秘书,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脑健康分会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脑卒中防治与康复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脑卒中急救与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脑血管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委员,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分会委员

主攻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主持课题3项,参加国家级等各级课题十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


产品介绍



聚芯医疗









点击左侧二维码

进入聚芯品牌专区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