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发布 | 723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脑血管-动脉瘤

【病例夹】朱美、曾明泉: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动脉瘤四例

朱美

福建省人民医院

曾明泉

福建省人民医院


导语



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时,会遇到置入流程复杂,装置输送及打开困难等问题。


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采用独特的混合编织技术,兼容21/27系统微导管输送。


为简化血流导向置入流程,打破血流导向应用局限提供新思路。






病例一:右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67岁。


主诉:突发左侧肢体无力8小时余。


查体:神清,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CTA:

1.右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

2.左侧椎动脉全程细小,考虑先天变异。

3.右侧颈总动脉下段少许钙化斑块,管腔轻度狭窄。


诊断:右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


药物准备:

1.术前双抗(阿司匹林100mg qd*5天、氯吡格雷75mg qd*5天),血小板功能检测达标。

2.术后口服双抗6个月后改单抗继续服药,12个月后复查DSA视情况调整。


术中DSA造影


正位DSA:


侧位DSA:


DSA 3D工作角度:


测量:

远端血管直径3.2mm,近端血管直径4.4mm,预估长度27mm。根据术中测量结果选择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4.5mm×28mm

FRED™外层支架远端打开后,铆定能力强,不易移位。



选择材料


6F 导引导管

6F 115cm中间导管

14 微导丝 200cm

Headway Plus 27 156cm支架微导管

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4.5mm×28mm


手术策略


患者右侧椎动脉V4段梭形动脉瘤,动脉瘤存在破裂出血风险,手术指征明确。

梭形动脉瘤,需要用到支架辅助治疗。而支架辅助栓塞对于该动脉瘤手术操作相对繁琐且手术时间长,缺血风险较高。

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且支架显影良好,全程容易辨别是否贴壁。


手术过程


01


Headway Plus 27微导管送至右侧椎动脉V4段,经Headway Plus释放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支架远端不透射线标记定位于计划锚定区以远2-3mm。FRED™支架全程显影,原位缓慢释放FRED™,观察并确认支架已自膨打开并贴壁良好。

FRED™头端原位释放过程


释放1/3造影,确认支架贴壁情况

02


继续推拉结合释放密网支架FRED™。继续缓慢回撤微导管,保持微导管张力,推送支架输送杆,缓慢释放支架。

继续推拉结合释放


术后造影,远端密网的位置精准无移位,支架贴壁良好



03



支架完全释放,再次造影,观察支架打开状态、贴壁良好,造影剂在瘤腔内滞留。Vaso CT显示支架形态正常,贴壁良好。






病例二:右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64岁。


主诉:体检时发现颅内动脉瘤3周,既往5年前有甲状腺CA手术病史。


查体:神清语利,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颈部约10cm横形手术疤痕。


诊断:

1.右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

2.右侧甲状腺恶性肿瘤个人史

3.阴茎组织感染


辅助检查:

CTA提示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左侧椎动脉全程管径较右侧纤细,颅内段明显,考虑先天变异。


药物准备:

用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10天,术前双抗5天(阿司匹林100mg qd、氯吡格雷75mg qd)

术后口服双抗6个月后改单抗继续服药,12个月后复查DSA视情况调整。


术中DSA造影


正位DSA:


侧位DSA:


DSA 3D工作角度:


测量:

远端血管直径测量值3.18mm,近端血管直径测量值4.02mm,预估长度28.22mm。



选择材料


6F 导引导管

6F 115cm中间导管

微导丝 200cm

Headway Plus 27 156cm支架微导管

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4.5mm×18mm


手术策略


患者右侧椎动脉V4段梭形动脉瘤,动脉瘤存在破裂出血风险,手术指征明确。

梭形动脉瘤,需要支架辅助。而支架辅助栓塞手术操作繁琐,手术时间长。

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且支架显影良好,全程容易辨别是否贴壁。

载瘤动脉弯曲度较大,释放支架要求时刻观察支架打开情况、贴壁情况。

注意保护PICA以及其他分支。


手术过程


01


避免密网支架覆盖PICA导致PICA闭塞,尽量精准稳定释放PICA下方为最佳。

Headway 27微导管到位右侧椎动脉V4段,缓慢释放FRED™ 4518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FRED™头端原位释放


释放1/3造影,确认支架贴壁情况

02


继续推拉结合释放密网支架FRED™。缓慢回撤微导管,推送输送杆,保持微导管适度张力,注意观察支架的打开及贴壁状态。

继续推拉结合释放


术后造影,远端密网的位置精准无移位,支架贴壁良好



03



支架释放后造影,造影剂在瘤腔内滞留,PICA及远端血流通畅。Vaso CT显示支架形态正常,贴壁良好。






病例三:颅内多发动脉瘤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70岁。


主诉:发现颅内动脉瘤5月余。


现病史:5个月前因“突发神志不清4小时”就诊我科,诊断为颅内多发动脉瘤,行左侧颈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顺,好转出院。


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清晰,查体未见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诊断:

1.颅内多发动脉瘤(双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左侧大脑中M2段动脉瘤)

2.高血压3级


药物准备:

1.术前双抗(阿司匹林100mg qd*5天、氯吡格雷75mg qd*5天)。

2.术后口服双抗6个月后改单抗继续服药,12个月后复查DSA视情况调整。


术中DSA造影


术中右侧颈内动脉DSA:


测量:

(1)动脉瘤,宽度为8.22mm,高度4.2mm;

(2)载流血管,远端血管直径3.64mm,近端血管直径4.35mm,预估长度33.28mm。



选择材料


6F 导引导管

6F 115cm中间导管

14 微导丝 200cm

Headway 27 156cm支架微导管

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4.5mm×28mm

弹簧圈微导管

弹簧圈


手术策略


右侧颈内动脉末端梭形动脉瘤,动脉瘤存在破裂出血风险,手术指征明确。

梭形动脉瘤,需要采用支架辅助治疗。

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且支架显影良好,全程容易辨别是否贴壁。


手术过程


01


将Headway Plus 27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到位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填圈。

FRED™密网支架完全释放,造影观察贴壁情况


密网支架完全释放后填圈过程

02


术后即刻造影,支架在位,分支及远端血流未受影响。配合弹簧圈栓塞,加速动脉瘤的愈合。

远端密网的位置精准无移位,支架贴壁尚好,弹簧圈位置良好





病例四:右侧颈内C5段动脉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69岁。


主诉:反复头晕一周。


查体:神清语明,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腹肌软,无压痛、反跳痛。


诊断:

1.右侧颈内C5段动脉瘤

2.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3.高脂血症

4.高胆固醇症


术前术后抗板准备:

1.术前双抗(阿司匹林100mg qd*5天、氯吡格雷75mg qd*5天),血小板功能检测达标。

2.术后口服双抗6个月后改单抗继续服药,12个月后复查DSA视情况调整。


术中DSA造影


术中右侧颈内动脉DSA:


测量:

(1)动脉瘤,C5段动脉瘤宽度为6.12mm,瘤颈4.68mm,瘤高4.79mm;

(2)远端血管直径3.36mm,近端血管直径4.58mm,预估长度 18mm。



选择材料


6F 导引导管

6F 115cm中间导管

微导丝 200cm

Headway 27 156cm支架微导管

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5.0mm×19mm


手术策略


右侧颈内动脉C5段动脉瘤,动脉瘤存在破裂出血风险,手术指征明确。

动脉瘤瘤颈位于虹吸弯内侧壁,瘤体指向下、向后,若弹簧圈栓塞则对微导管塑形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大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

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且支架显影良好,全程容易辨别是否贴壁。


手术过程


01


Headway Plus 27 156cm微导管原位释放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FRED™头端原位释放1/3造影,确认支架位置


5.0的FRED™较大的虹吸弯段需要通过推拉膨开支架,整体表现不错

02


缓慢回撤微导管,推送输送杆,保持微导管适度张力,注意观察支架的打开及贴壁状态。

继续推拉结合释放


密网支架完全打开后造影



03



支架完全释放,再次造影,观察支架打开状态、贴壁良好,造影剂在瘤腔内滞留。Vaso CT显示支架形态正常,贴壁良好。





术后体会




如果拟处理的病变对支架远端铆定精准释放的要求高,FRED™是个不错的选择。末端有无效段2mm/3mm的扩口设计,可以确保锚定稳定,同时避免覆盖重要的血管分支。



原位释放技术,支架体部打开更容易,无需反复推拉,关键操作是要注意回撤微导管的同时轻微地推进输送导丝保证支架贴壁。外层支架头端打开铆定后,内层密网头端位置精准稳定,不易回缩移位,这是FRED™支架的优势。



通过实际应用可以感受到,FRED™的径向支撑力很好。例如FRED™在动脉瘤颈出打开后,可以将原本稍微疝出的弹簧圈及其微导管压回至瘤内。


术者简介


朱美

福建省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科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学位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十多年,擅长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脑血管疾病的手术及微创神经介入治疗,以及高血压脑出血、各种类型颅脑损伤的救治

福建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秘书,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西医结合介入分会委员

曾明泉

福建省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从事神经外科30年,擅长颅内血管介入及手术治疗,颅内肿瘤微创手术,颅脑损伤手术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