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者寄语
BASIS(Balloon AngioplaSty with the dIstal protection of Stent retriever)技术——远端取栓支架保护下的球囊血管成形术,正是基于加奇生物的Syphonet®取栓支架的独特设计而衍生的新技术,利用支架抓捕篮作为远端保护伞,减低血栓逃逸风险。同时使用Syphonet®取栓支架输送导丝作为工作导丝提供更稳定系统的前提下进行球囊扩张、微导管回收、支架成形等,减少器械交换操作,简化了操作方式,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本期「沛嘉加奇·嘉介谈」邀请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郭钊云主治医师,分享BASIS技术应用于后循环串联病变开通术一例,精彩不容错过。
病例简介
01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76岁。
简要病史:突发头晕、呕吐11小时,加重6小时由外院转入,在当地医院给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病情加重,出现嗜睡,四肢乏力加重,遂转入我院。
入院查体:NIHSS评分:9分(意识水平1+提问1+左上2+左下2+右上1+右下1+构音1)。
02 术前影像信息
入院后完善一站式CT提示: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右侧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左侧椎动脉开口闭塞,基底动脉尖端闭塞。
诊疗经过
01 术前讨论
手术指征:
患者老年男性,进展性后循环卒中,结合CTA考虑串联病变,CTP提示后循环存在大片低灌注,故存在开通后循环血管手术指征。
手术策略:
先行右椎开口球囊扩张,改善后循环供血,右侧椎动脉V4段允许,直接抽吸基底动脉,之后再尝试开通左侧椎动脉V1段。若右侧椎动脉不能进行基底动脉取栓,则开通左侧椎动脉后进行基底动脉取栓。
02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6F 90cm 长鞘
0.014inch 微导丝
PILOT 50冠脉导丝
XT-27微导管
加奇生物 5.0*35mm Syphonet®取栓支架
4.0*16 椎动脉药物支架
3mm 冠脉球囊
外周球囊
03 治疗过程
右侧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造影示:右侧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行右侧椎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球囊扩张。
扩张后造影示:右侧椎动脉纤细,前向血流缓慢,不能通过右椎行基底动脉血栓抽吸。
尝试开通左侧椎动脉,反复尝试后,导丝及微导管通过闭塞段,微导管造影示:基底动脉闭塞,未见显影。
将微导丝及微导管超选至左侧大脑后动脉,并释放5.0*35mm Syphonet®取栓支架。
释放5.0*35mm Syphonet®取栓支架后造影示:左侧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V1、V2段可见血栓影。
用3mm冠脉球囊扩张左侧椎动脉开口,同时采用球囊接力技术将6F长鞘送至V1、V2反复抽吸,抽出大量血栓后造影示:左侧椎动脉V4段支架处可见血栓影像,基底动脉尖端仍未显影。
将抽吸导管送至V4段血栓处,抽拉结合取栓一次。
将抽吸导管送至基底动脉尖端抽吸一次后,基底动脉成功再通。
再次将5.0*35mm Syphonet®取栓支架释放于V4段,造影示:左侧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V1、V2段未见血栓。
观察10分钟后见狭窄明显加重,远端血流减慢,行左侧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型术。
04 术后情况
无新发神经系统缺损体征,术后复查头颅CT未见新发梗死。
NIHSS评分:5分(左上1+右上1+左下1+右下1+构音1)。
病例总结
//
本病例的特点及难点:
该病例后循环串联病变,困难在于导丝是否能顺利通过椎动脉闭塞段,通过后能否保持导丝稳定。
本病例治疗的体会:
1. 避免反复交换,精简手术操作,减少手术时间。
2. Syphonet®取栓支架远端保护,同时可通过Syphonet®取栓支架输送导丝送入球囊行“球囊接力技术”通过近端狭窄处,防止更多血栓逃逸到远端,提高手术安全性。
3. Syphonet®取栓支架输送导丝作为工作导丝,提供稳定系统的情况下,近端进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抽吸取栓等一系列操作。
术者信息
郭钊云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神经内科介入医疗组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经桡动脉介入协作组副组长
四川省老年医学会介入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老年医学会脑病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中医学会脑病专委会委员
泸州市医学会介入专委会委员
从事神经内科及神经介入专业十余年,在神经介入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卒中中心/科室介绍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脑病科(神经内科)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出血性中风病)牵头科室、国家区域中医脑病诊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中风病)能力建设推广”单位、“高级卒中中心”、四川省中医专科脑病诊疗中心、四川省中医脑病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中医神经内科GCP基地、四川省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
科室拥有重症监护仪、DSA、康复治疗仪、无创颅内压检测仪、视频脑电图、前庭功能检测仪等多种先进设备,“移动CT卒中救护车”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症状学检查、生命功能监测、CT诊断、静脉溶栓和远程会诊融为一体,对脑卒中患者提供院前快速、及时、安全、高效的诊断、治疗,赢得救治的“黄金时间”。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