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椎动脉狭窄是导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因素,伴有症状的椎动脉狭窄患者5年后发生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可达30%,并且椎动脉起始部V1段相较其他节段更易形成狭窄。
相关指南建议,对于症状性椎动脉狭窄导致的后循环缺血可采用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然成为目前非常普遍的治疗方式。药物涂层支架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其通过创新性的药物控释机制,在降低血管再狭窄风险与促进血管修复之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期“术”说卒中由河南省人民医院汪勇锋教授、李和举教授分享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治疗右侧椎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
01
01
患者男性,88岁。
主诉:发作性头晕2年,加重1月。
病史: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主要表现为头脑不清醒感,恶心、呕吐、视物重影;1月来上述症状加重且间断伴有站立不稳、踩棉花感,站立或行走时易出现,偶尔有视物重影;外院就诊完善CTA显示左侧椎动脉闭塞,右侧椎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MR未见新鲜脑梗死,给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他汀口服后效果差,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
危险因素:5年前腔隙性脑梗死病史;饮酒30余年,每次200ml;“心衰病史”5年,平素半卧位睡眠。
02
外院CTA提示左侧椎动脉V1-V2闭塞,颅内段纤细;右侧椎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合并局部钙化斑。
心电图显示部分T波异常。
结合患者症状考虑定位后循环缺血,责任血管考虑双侧椎基底动脉。考虑左侧椎动脉已闭塞、手术风险及花费较多,考虑首选处理右侧椎动脉开口狭窄。
患者心衰病史多年,无法平卧休息,手术方式考虑经桡动脉行右侧椎动脉开口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
术中涉及器械
6F桡鞘
110cm猪尾导管
6F 90cm导引导管
150cm泥鳅导丝
0.014inch微导丝
2.5mm*15mm球囊
4.0mm*15mm 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
03
1
造影显示右侧椎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狭窄率80%;椎动脉开口较低。
2
经桡动脉送入6F导引导管至椎动脉起始处远端,反复尝试将微导丝过病变至椎动脉远端,但无法通过病变。
3
采用猪尾导管辅助导引导管(REST技术)在锁骨下动脉头端变形反向折回锁骨下动脉远端,并将0.014inch微导丝送至椎动脉远端。
4
送入2.5mm*15mm球囊进行预扩张。
5
撤出球囊后,沿导丝将4.0mm*15mm 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送到目标位置,确认定位准确后,以骨性标志为参考,缓慢加压释放支架,造影确认支架位置准确,血管显影良好。
6
支架释放后进行球囊后扩张,再次造影可见狭窄完全解除。
7
术后正侧位造影显示血流恢复正常。
术后随访: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异常。
治疗体会
针对低位开口的椎动脉狭窄,经桡动脉治疗手术难度较大,主要是有以下三点导致:第一、导丝超选病变远端困难;第二、输送支架时导丝支撑力较差,无法顺利将支架输送到位;第三、支架定位困难,容易出现出现前窜或后掉等情况发生。
选用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配合导引导管头端折返变形技术,支架输送过程丝滑易到位、支架定位准确,更适合经桡动脉治疗。
术者简介
汪勇锋
河南省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吉林大学。河南省医学会神经科分会介入学组秘书及委员。对脑血管病疑难杂症及介入治疗有较深入研究;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畸形及脊髓血管疾病有深入研究,完成脑血管介入治疗数千例
学术成就: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SCI 3篇,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主持省级科技攻关项目2项,获河南省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参编医学专著4册
李和举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主治医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目前从事于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END-
点击左侧二维码
进入微创神通品牌专区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