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瑞桥鼎科集团是一家亚洲领先的医疗科技集团,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尖端的高品质的和可负担的医疗技术。瑞桥鼎科神经业务线囊括了普微森医疗、谱高医疗、纽诺英特三家成员企业,共同专注于开发更适合患者的创新性医疗器械。作为瑞桥鼎科学术交流专栏,“微妙通远”病例系列专注于分享神经业务线产品在急性大动脉缺血、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狭窄、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经验,倾听来自临床的声音。
本期我们带来的精彩病例为谱高C-Balloon®球囊导管联合PathGuard®保护伞应用于颈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一例,以下为您精彩呈现。
本期
病例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78岁。
主诉: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2个月,加重1天”于急诊就诊。
现病史:2个月前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清,就诊于外院,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好转。完善颈动脉彩超提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出院后规律口服双抗及他汀。1天前出现肢体活动不灵加重,于外院完善头MRI提示早期脑梗塞、头MR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为求进一步血管内治疗来我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最高180/110mmHg。否认冠心病、糖尿病、房颤病史。个人史:否认吸烟饮酒史。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欠清。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0毫米,光反应灵敏,双眼向各方向运动充分。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双侧Babinski征(-)。NIHSS评分2分。
影像信息
(外院)头DWI:左侧后分水岭早期脑梗死;头MRA:左侧颈内动脉闭塞。
(本院)CT灌注:左侧大脑半球MTT、TTP延长,CBF稍降低,CBV较对侧未见明显下降。 Ⅱ a期,提示脑血管灌注不足。
经桡动脉DSA结果: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颈外动脉通过眼动脉向颅内代偿,前交通动脉开放,右侧颈内动脉通过前交通向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代偿,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代偿不足。
术前讨论
急性脑梗死
左侧颈内动脉闭塞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1.患者为大血管闭塞所致的轻型脑卒中(NIHSS评分≤5分),外院头DWI提示左侧内分水岭梗死,头MRA提示左侧颈动脉闭塞。入院后CT灌注提示左侧大脑半球灌注不足,规律双抗及他汀情况下仍出现脑梗死加重,提示虽然存在侧枝代偿,但代偿不足,随时可能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2.患者左侧颈内动脉闭塞时间较长(2个月),闭塞位置为颈内动脉近段闭塞(I型病变),虽然未累及ACA及MCA近端,但闭塞部位通过难度较大。
3.手术难点:①径路迂曲,导引导管难以到位;②慢性闭塞,突破闭塞位置较困难;③闭塞病变可能超过9mm,斑块及栓子负荷量大,可能出现栓子逃逸。
与家属沟通手术的获益与风险后,拟实施手术方案:左侧颈内动脉闭塞球囊扩张+支架成型术(局麻,经股)。
术中器械
谱高 C-Balloon®颈动脉囊扩张导管 3.0*20mm、5.0*30mm
谱高 5mm PathGuard®保护伞
8-6*40mm 支架
手术过程
建立通路:Ⅲ型主动脉弓,在长泥鳅导丝、VTK导管导引下,8F导管高到位。
微导丝过病变:微导丝反复尝试失败,更换为微导丝联合微导管通过闭塞位置,经微导管造影确认微导管位于真腔内。
5mm PathGuard®保护伞到位:同轴交换,300cm微导丝到位,撤出微导管,沿微导丝将PathGuard®保护伞置于左侧颈内动脉闭塞远端。再次造影提示闭塞段为颈内动脉起始部,长度20mm左右。
C-Balloon®颈动脉囊扩张导管 3.0*20mm到位扩张:①为通过大球囊及支架创造空间;②分步球扩可提高球扩的满意度;③快速改善血流。
C-Balloon®颈动脉囊扩张导管 5.0*30mm到位扩张:两次球扩后可见狭窄明显改善,但近端仍残余重度狭窄,考虑斑块较硬。
8-6*40mm 支架置入。
术后造影确认正向血流。
术后情况
患者术后神经系统查体基本与术前一致。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欠清,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0毫米,光反应灵敏,双眼向各方向运动充分。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双侧Babinski征(-)。NIHSS评分2分。
术后CT未见明显脑出血及脑水肿。
术后3天复查头MRI示无新发早期脑梗死,头MR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正向血流良好。
术者
点评
谱高C-Balloon®颈动脉囊扩张导管通过微导丝交换迅速,且通过性好、扩张性强、回抱充分,不容易造成长时间的血流阻断。
谱高PathGuard®保护伞尾部微导丝可选择性缩短,减少了交换时间,且保护伞在血管中稳定性好,球囊交换过程中不易刺激血管。
术者
简介
高连波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神经内科教研室主任,脑血管病治疗中心主任
专业特长:脑血管病基础及临床研究;神经重症急诊急救;神经血管内介入治疗
中国卒中学会理事;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内科专业委员会 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缺血性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委员;辽宁省卒中学会副会长;辽宁省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沈阳市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抗癫痫学会常务理事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组委员
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基础及临床研究与神经重症疾病急诊急救,开展辽宁省首例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术,超选择动脉溶栓技术、机械取栓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颅内、颅外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每年完成手术例数250-300例
率先在医大四院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每年一届的脑血管病规范诊疗暨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高级研究会已成为省内学术品牌。率先在省内推动卒中诊疗新进展新理念活动。在“常春藤卒中项目”、“神经科疑难病例讨论会”、“县级医院卒中规范诊疗促进项目”的巡讲中被广大青年医生所认同和喜爱
分别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分中心课题,国家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各1项,辽宁省科技厅及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与制定中国脑血管疾病相关指南与共识7部
李兴强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讲师
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本硕连读(七年制),毕业后一直就职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
从事脑血管病的一线治疗工作十余年。擅长急性脑血管病的评估、治疗以及围手术期的规范化药物管理。擅长经桡动脉及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急诊机械取栓、颈动脉支架、椎动脉支架等,年手术量500余台
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神经重症与介入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痴呆分会委员
专业重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神经重症急诊急救,神经血管介入诊断与治疗
参与研究:参与Bridge-DAPT、NOVA Ⅱ等多项研究。发表多篇神经介入领域的相关文章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