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出现
对于一些难治动脉瘤
是最好的治疗方案
Surpass Evolve
使用简单、贴壁良好、导流稳定
为医生提供FDs有力武器
史赛克与中国医生一起
提供全面微创卒中解决方案
致力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术者简介
王计伟
天津市环湖医院
医学博士,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从事神经外科工作10余年,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擅长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手术,如颅内外段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的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成形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常规脑动脉瘤、脑脊髓血管畸形的介入及手术治疗等。发表SCI、中华及核心杂志论文10余篇。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天津市卫健委科研项目4项。
病例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73岁。因查体发现颅内动脉瘤20天入院。
简要病史:患者入院前20天体检行头CT检查提示左侧鞍旁异常高密度影,后完善头CTA考虑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余,平素口服富马酸比索洛尔5mg Qd治疗;既往2型糖尿病史3年余,平素口服二甲双胍0.5g Bid治疗。
入院查体情况:神志清,对答正确,双瞳3mm,光反应(+),眼球运动自如,鼻唇沟对称,口角不偏,伸舌居中,四肢肌力V级,双侧感觉正常,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
头CT提示左额等密度影伴钙化,血管性病变待除外。
头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旁囊泡状动脉瘤。
MR提示左额异常信号,T1呈低信号,T2呈低信号,其内可见血管流空,边界清晰,考虑为动脉瘤。
高分辨核磁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瘤壁可见强化表现,存在破裂风险,最大径约13mm。
DS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瘤顶可见小阜。
术前讨论:
患者老年女性,体检发现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查体:神志清,对答正确,双瞳3mm,光反应(+),眼球运动自如,鼻唇沟对称,口角不偏,伸舌居中,四肢肌力V级,双侧感觉正常,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入院后完善高分辨核磁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瘤壁可见强化表现,存在破裂风险,最大径约13mm,行DSA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大型动脉瘤,建议手术治疗。该部位开颅手术创伤大,风险高,难度大,并发症多;微创介入治疗需支架辅助栓塞,双微导管操作流程复杂,栓塞微导管到位困难,术后动脉瘤不易愈合,动脉瘤再增大及复发风险高。经讨论后拟行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
6F 90cm 长鞘
6F 中间导管
XT-27 微导管
Synchro select 微导丝
Surpass Evolve 5.0*20mm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Perclose ProGlide
左侧颈内动脉正侧位造影。
左侧颈内动脉旋转及工作角度造影。
打开支架头端的过程,将支架锚定在后交通动脉近端。
打开支架体部的过程。
最终释放支架前造影确定支架贴壁情况。
释放支架尾端后完全释放的过程。
支架释放完毕后左侧颈内动脉正侧位造影。
术后即刻影像及患者术后情况:
标准正位可见左侧颈内动脉血流通畅,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
标准侧位可见左侧颈内动脉血流通畅,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
术后查体:神志清,对答正确,双瞳3mm,光反应(+),眼球运动自如,鼻唇沟对称,口角不偏,伸舌居中,四肢肌力V级,双侧感觉正常,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
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传统瘤体内填塞治疗效果不佳,存在复发率高的弊端。随着动脉瘤治疗理念更新,血流导向装置(FD)通过改变载瘤动脉内的血流方向以减少动脉瘤内血流冲击,达到动脉瘤瘤体内血液滞留和血栓形成的目的,最终在FD表面和动脉瘤瘤颈处形成新生内皮细胞,实现动脉瘤的完全闭塞和治愈,实现载瘤动脉重建,降低动脉瘤复发再通风险。颈内动脉未破裂动脉瘤是FD的传统适应证,FD设计之初的目的即为治疗位于颈内动脉的大型或巨大型宽颈动脉瘤。本例患者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最大径13mm左右,动脉瘤形态欠规则,高分辨核磁显示瘤壁增强,存在破裂风险,适合行FD治疗。我们选择采用Surpass Evolve血流导向装置,它的材料为钴铬和铂钨合金,有64根编织丝,拥有更强的径向支撑力,定位准确后更易原位打开,不易打折扭转,打开后贴壁满意,高网孔密度拥有更强的血流导向作用,闭塞动脉瘤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Kallmes DF, Brinjikji W, Boccardi E, etal. Aneurysm Study of Pipeline in an Observational Registry (ASPIRe).Interv Neurol. 2016 Jun;5(1-2):89-99.
2, Dinc H, Saatci I, Oguz S, et al. Long-term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follow-up results of the dual-layer flow diverter device (FRED)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a multicenter study. Neuroradiology. 2021 Jun;63(6):943-952.
3,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国指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2,38(5):433-441.
END
扫码进入史赛克品牌专区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