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分叉部动脉瘤,开颅手术夹闭以及血管内治疗均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式1。就不同血管内治疗方式而言,对于分叉部动脉瘤,尤其是急诊破裂分叉部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之一2。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期间的术中破裂是最可怕的并发症之一,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尤其对于不规则动脉瘤、破裂动脉瘤、前交通分叉部动脉瘤,其相比其他动脉瘤术中破裂风险进一步升高3,4。因此,在分叉部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中,尤其是对于破裂、形态不规则的分叉部动脉瘤,如何避免术中动脉瘤破裂显得尤为重要。就术者而言,对于术者术中微导管塑形以及微导管调整等操作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弹簧圈而言,对于其柔软、成蓝稳定等性能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Contents
病例速览
点击查看病例原文
Case-1
右侧大脑中分叉部破裂动脉瘤
动脉瘤部位:
动脉瘤尺寸:
动脉瘤测量:
动脉瘤特点:
手术策略:单纯弹簧圈栓塞
术中器械
Jasper®SS弹簧圈
微导丝、微导管、其他弹簧圈
术前影像
栓塞过程
先填入首枚3D圈成篮,依次填入三枚圈后再选择一枚Jasper®SS弹簧圈填入,接着填入三枚弹簧圈后又继续填充一枚Jasper®SS弹簧圈,最后选用一枚收尾圈收尾。
术后即刻影像
术者体会
Experience
该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窄颈,大脑中动脉分支众多,进行栓塞治疗时,应多角度投照或三维DSA旋转造影,明确动脉瘤瘤颈的位置、所累及的分支及与分支的关系。Jasper®SS弹簧圈圈体柔软、易于致密填塞,且形态稳定抗血流冲击能力较强,降低了动脉瘤复发的可能性。
Case-2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动脉瘤部位:
手术策略:单纯弹簧圈栓塞
术中器械
Jasper®弹簧圈
微导丝、微导管
术前影像
栓塞过程
使用吊脚楼技术,依次填塞Jasper®弹簧圈4枚。
术后即刻影像
Case-3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动脉瘤部位:
手术策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术中器械
Jasper®弹簧圈、Presgo®微导丝、Presgo®微导管、Heralder®导引导管
颅内支架
术前影像
栓塞过程
将Presgo®微导管在Presgo®微导丝配合下,送入动脉瘤内进行栓塞。填入Jasper®弹簧圈3枚,后释放支架,动脉瘤不显影。
Case-4
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动脉瘤部位:
动脉瘤尺寸:
动脉瘤测量:
动脉瘤特点:
手术策略:单纯弹簧圈栓塞
术中器械
Jasper®弹簧圈
微导丝、微导管、其他弹簧圈
术前影像
栓塞过程
先填入Jasper®弹簧圈成篮,再填入5枚Jasper®弹簧圈和1枚其他弹簧圈。
术者体会
Experience
在宽颈动脉瘤栓塞时,使用较大直径3D弹簧圈,微导管退至瘤颈甚至以外,会有利于弹簧圈在动脉瘤内成型。以上3例病例中使用Jasper®弹簧圈成篮效果好;解脱非常便利,电解脱时间短(5-10s),Heralder®导引导管支撑力强,Presgo®微导丝操控性好。
Case-5
前交通动脉未破裂动脉瘤
动脉瘤部位:
动脉瘤尺寸:
动脉瘤测量:
动脉瘤特点:
手术策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术中器械
Jasper®SS弹簧圈、Presgo®微导丝
微导管、中间导引导管、支架导管、颅内支架
术前影像
栓塞过程
支架导管到位后,先填入两枚Jasper®SS弹簧圈,释放支架后,再填入一枚弹簧圈。
术后影像
术者体会
Experience
本病例为前交通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双侧大脑前动脉共干,瘤颈口偏向于左侧,支架位置术前考虑周全,避免术中出现瘤颈口覆盖不全导致栓塞不够致密。本例选择了型号较大的弹簧圈,Jasper®SS弹簧圈在输送时钻缝能力强,很好地达到了致密填塞效果,柔软度高,填塞过程中基本不踢管。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