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介入放射学是医学领域里发展速度快的学科之一。自2000年第1版《介入放射学》教材问世的20年来,介入放射学的理念、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介入放射治疗相关的药物、器械的研发和使用日新月异;与介入放射学相关的各临床科室不断交叉、融合和发展。为了适应医学影像学学科发展和教学的需要,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影像本科专业已将介入放射学单独开设为一门课程,在第四学年开始讲授。该教材的编写是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强化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该教材设计为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共约50学时左右(依各院校自身情况)。
作者简介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导,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负责人。1982年开始从事医学影像和介入诊疗工作,1995.07~1999.03在美国Dartmouth-Hitchcock医学中心担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介入放射学和分子影像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介入放射学的历史与发展/1
一、 世界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 /1
二、 我国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 /3
第二节 介入放射学的范畴与分类/4
一、 介入放射学的范畴 /4
二、 介入放射学分类 /5
第三节 介入放射学的地位与未来/6
第二章 介入治疗常用设备、药物和器材 /7
节 介入治疗常用设备 /7
一、 影像设备 /7
二、 治疗设备 /8
三、 其他设备 /9
第二节 介入治疗常用药物 /9
一、 血管扩张与收缩药物 /10
二、 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与溶栓药物 / 11
三、 止血药物 /14
四、 抗肿瘤药物 /15
第三节 介入治疗常用器材 /18
第四节 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处理/21
第三章 介入放射学基本技术 /23
节 定位穿刺技术/23
一、 器材 /23
二、 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24
三、 临床应用 /24
第二节 血管操作路径的建立技术/24
一、 器材 /24
二、 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25
第三节 血管造影技术/26
一、 器材 /26
二、 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26
第四节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27
一、 概述 /27
二、 治疗机制 /28
三、 介入器材 /28
四、 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30
五、 临床应用 /32
六、 疗效评价 /32
第五节 经导管血管栓塞术 /32
一、 概述 /32
二、 栓塞器材及栓塞材料 /33
三、 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35
四、 临床应用 /37
第六节 经导管动脉灌注术 /38
一、 概述 /38
二、 器材 /38
三、 介入操作技术 /39
四、 临床应用 /41
第七节 经皮穿刺引流术 /43
一、 概述 /43
二、 影像导向设备 /43
三、 器材 /43
四、 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45
五、 临床应用 /45
第八节 经皮异物取除术 /50
一、 经皮心血管腔内异物取除术 /50
二、 经皮软组织内异物取除术 /54
第九节 经导管溶栓术/55
一、 概述 /55
二、 常见溶栓药物及分类 /55
三、 适应证 /55
四、 禁忌证 /56
五、 手术准备 /56
六、 介入操作技术 /56
七、 随访和疗效评价 /58
第四章 介入诊断学 /59
节 经皮穿刺活检技术 /59
一、 器材 /59
二、 引导与监视设备 /60
三、 术前准备 /60
四、 介入操作方法 /60
五、 并发症及处理 /61
六、 临床应用 /61
第二节 血管造影诊断/62
一、 经皮血管穿刺与插管 /62
二、 对比剂 /62
三、 良性病变血管造影表现 /63
四、 恶性病变血管造影表现 /66
第三节 非血管造影诊断 /67
一、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 /67
二、 消化道造影 /69
第四节 其他介入诊断/71
一、 肝静脉压力梯度测定 /71
二、 中心静脉压测定 /73
三、 肺动脉压测定 /73
四、 肾上腺静脉取血 /75
第五章 脉管系统疾病的介入治疗/77
节 主动脉疾病 /77
一、 主动脉狭窄 /77
二、 胸主动脉瘤 /78
三、 腹主动脉瘤 /81
四、 主动脉夹层 /82
第二节 四肢动脉疾病/85
一、 概述 /85
二、 临床表现及诊断 /85
三、 治疗方案 /86
四、 预后 /90
第三节 内脏动脉疾病/90
一、 腹腔内脏动脉出血性疾病 /90
二、 肾动脉瘤 /92
三、 缺血性肠病 /94
四、 肾动脉狭窄 /95
第四节 静脉系统疾病/98
一、 下肢深静脉血栓 /98
二、 肺动脉栓塞 /101
三、 下腔静脉滤器的置放与回收 /102
第五节 淋巴漏 /104
一、 概述 /104
二、 病因及临床表现 /104
三、 诊断 /104
四、 介入治疗 /105
五、 并发症及处理 /106
六、 疗效评价 /106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介入治疗/107
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 /107
一、 脑缺血的基础与临床表现 /107
二、 器材 /108
三、 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血管成形术 /109
四、 急性颅内动脉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 111
第二节 出血性脑血管病 / 113
一、 器材 / 113
二、 颅内动脉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 / 114
第三节 脑和脊髓血管畸形 / 119
一、 脑动静脉畸形 / 119
二、 硬脑膜动静脉瘘 /121
三、 颈动脉海绵窦瘘 /123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介入治疗/126
节 咯血 /126
一、 支气管动脉解剖 /126
二、 临床表现 /126
三、 诊断 /127
四、 适应证和禁忌证 /127
五、 介入手术操作 /127
六、 并发症及处理 /128
七、 疗效评价 /128
第二节 气管、支气管狭窄 /129
一、 临床表现和分型 /129
二、 诊断 /130
三、 适应证与禁忌证 /130
四、 介入手术操作 /130
前言
1964 年Charles Dotter 完成例经皮同轴导管系统的血管成形术,标志着介入治疗的诞生。回顾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史,我们的先辈们以独特的视角和非凡的努力,不断创新,使介入治疗发展成为当今现代医学中继内科和外科治疗技术之后的“第三大技术”。
介入放射学在多个层面改善了诸多疾病的治疗效果。例如,有介入治疗之前,手术切除是肝癌病人的选择,但是,由于肝癌早诊率低,可以手术切除的肝癌只占20% 左右。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射频/ 微波/ 冷冻肿瘤消融术等一系列的介入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使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彻底改变了肝癌的治疗模式。又如,主动脉夹层是严重危害病人生命的危急重症,死亡率高,以往只能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高。自腔内覆膜支架介入技术诞生以后,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成为风险低、疗效高的疾病,介入治疗已成为该疾病的。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介入放射学改变了临床治疗模式!
介入放射学定义的关键词是医学影像引导和微创化操作。一方面,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安全、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势;而另一方面,介入治疗有赖于集高新技术为一体的医学影像和介入器械,而这些设备或器械与信息学、纳米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现代科技前沿技术的进展密切相关。因此,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不仅顺应了现代医学精准、微创化的发展趋势,而且,还成为了现代科技进步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场景。
然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介入放射学的学科建设仍然在路上,而人才培养是保证学科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核心。因此,作为本科影像医学专业五年制规划教材,《介入放射学》的编写和修订尤为重要。自2000 年首版《介入放射学》出版以来,前四版都在郭启勇主编的主持下,走过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连续四版的教材编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受到师生们的好评,为我国介入医师的培养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第五版《介入放射学》是前四版编写的延续,但在编写的结构框架上有较大的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①编委会“兵强马壮”。编委达25 名,为自版以来规模的编委会,来自全国23 所医学院校,代表性强。
②本版编排框架及内容结构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其指导原则是将介入放射学按照一门临床学科来编写,而不仅仅是介入技术的罗列。本版的章节按照从总论到各论的形式,总论介绍介入放射学基础,各论以系统器官的疾病治疗为划分,注重学科发展、学科交叉及循证医学理念。在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尤其是在不断扩展的疾病应用领域上,突出介入放射学在治疗上的优势。
③编写形式多样、要求高。根据第五轮教材修订采用融合教材的编写要求,本次编写除了传统的纸质版教材以外,还同步编写了与之相应的数字内容和题库。学生可以自行下载应用APP,通过动画、视频、图片等数字资源,对纸质版内容进行补充与阐释,使阅读立体化,从而更加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委们遵照医学教材“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的指导思想,努力编写出既体现介入放射学的学术水平和进展,又适宜我国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
同上版教材一样,为与本专业其他教材相呼应,省略了相关重复内容,请读者参考相应教材。在教材修订过程中,各位编者都付出了辛勤的努力,经多次讨论,综合考虑了各方面专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后定稿,在此,对所有为本教材做出贡献者一并致谢。虽然力图在短时间内写出高水平的教材,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编者较多,书中疏漏与错误在所难免,还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能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滕皋军
2022 年1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