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唐斌副主任医师等报告洪涛教授团队为此开展的研究,目的是明确颅咽管瘤造釉细胞瘤样病变与邻近重要结构间的组织病理学关系,并基于病理学-手术-分子学相关性分析肿瘤的起源。结果发表于2022年9月的《Journal of Neuro-Oncology》杂志。
——摘自文章章节
【Ref: Li S, et al. J Neurooncol. 2022 Sep;159(2):485-497. doi: 10.1007/s11060-022-04084-7. Epub 2022 Aug 8.】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该研究纳入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接受内镜下经鼻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A)手术治疗的34例CP患者。对与下丘脑、PS、PG、OC和BT邻接的肿瘤的界面进行病理学检查。在操作过程中,观察以上结构的边界,分析β-连环蛋白和干细胞标记物的表达,探讨肿瘤起源。
在颅咽管瘤与邻接的下丘脑、垂体柄等的界面采集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病理特征(图1)。

图1. 内镜和病理学所见的颅咽管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A1-3、G1-3图为术前MRI和CP与邻近结构的示意图,红色标记为FP。
B1-3、H1-3图显示CP与PS关系;B1 H&E染色显示肿瘤紧密粘连PS;B2显示粘连关系(GFAP指PS,β-catenin指肿瘤,黄色箭头指PS);B3为术中所见边界清晰(白箭头)。
H1为肿瘤以指状突起侵犯垂体柄(浅蓝色箭头);H2为免疫染色显示侵袭;H3为术中所见边界不清晰(黑色箭头)。
C1-3、I1-3图展示肿瘤与视交叉关系。C1、I1为肿瘤疏松粘附视交叉;C2、I2肿瘤与视交叉粘附关系(Collagen I指视交叉蛛网膜,keratin20指肿瘤);C3、I3术中边界清楚(白色箭头)。
D1-3、J1-3图显示肿瘤与垂体前叶的关系。D1、J1为肿瘤疏松粘连PG(黄色箭头);D2、J2为粘附关系(Vimentin指PG,keratin20指肿瘤,黄色箭头);D3、J3术中边界清晰(白色箭头)。
E1-3、K1-3图显示肿瘤与下丘脑关系。E1为肿瘤以FP侵入下丘脑(浅蓝色箭头);E2为侵袭关系(GFAP指下丘脑,β-catenin指肿瘤,黑色箭头指侵入下丘脑);E3术中见边界不清(黑色箭头);K1肿瘤粘附下丘脑(黄色箭头);K2为粘附关系(CollagenI指下丘脑蛛网膜,keratin20指肿瘤);K3术中见边界清晰(白色箭头)。
F1-3、L1-3图显示肿瘤与脑组织关系。F1、L1为肿瘤疏松粘附脑组织(黄色箭头);F2、L2为粘附关系(Collagen I指脑组织蛛网膜,keratin20指肿瘤);F3、L3术中见边界清楚(白色箭头)。
研究结果
研究者根据指状突起的位置将34例CP患者分为两组。A组18例,仅FP侵犯下丘脑;18例中,15例成年患者和3例患儿;9例男性和9例女性;内镜下该组CP的表面与下丘脑融合,而附在PS、PG、OC和BT上的标本上未显示FP;肿瘤与上述结构边界清晰。B组16例,仅FP侵犯PS;其中为8例成年患者和8例患儿;11例男性和5例女性。肿瘤表面与PS融合,附着于下丘脑、PG、OC和BT的标本中未显示FP,肿瘤与上述结构有清晰的边界,表明CP仅侵犯下丘脑-垂体轴的某一部分。β-catenin和干细胞标记物主要分布在两组的FP组织中,B组患者的疗效优于A组(P<0.05)。研究者发现,B组患者比A组年龄小;在术前,A组比B组伴脑积水病例更多。两组间肿瘤的最大直径、密度、性别分布、头痛、视力障碍、尿崩症、垂体功能减退和术前肥胖无统计学差异(P>0.05)。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颅咽管瘤的FP结构只存在于下丘脑-垂体轴,侵犯下丘脑-垂体轴的某一部分;其它相邻的结构只是粘附在肿瘤上,中间没有FP。作者认为,FP可能是CP的起源。理解CP与其毗邻结构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手术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